一两名老师、八九个孩子,偏远山区依然有一些这样的教学点,有人形容这是“极小学校”。他们因何坚守?未来如何发展?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了云南几所“极小学校”。

选择留守

方便孩子们就入学

皮肤黝黑、两鬓花白,脸上带着些许被岁月镌刻的皱纹,57岁的李伟扎根云南建水县甸尾乡期租碑小学已有36年。让他自豪的是,从教30多年,附村子没一个辍学的孩子。如今,隔年招生的6个一年级学生,再加上学前班的4个孩子,是李伟全部的学生。

20世纪70年代初,期租碑村的学校师生达200多人,还办过初中。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期租碑小学也还是一所有5个年级的完全小学。李伟依然清楚地记得,1985年他前往期租碑小学报到时,全校4名老师、120名学生的热闹场景。

不过,随着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少,老师也跟着一个个调走。李伟主动选择了留守,他说:“自己村子的学校,自己都不乐意待,外来的老师更留不住。”

目前,甸尾乡保留的“一师一校”教学点仅有期租碑小学和高楼寨小学两个。实际上,这样的“一师一校”教学点,在云南已不多见。不过,也有的县区由于地形交通等限制,仍然保留了较多“极小学校”。红河县统计,当地目前有41个“一师一校”教学点,共4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84人,校均学生14.24人,其中在校学生少于10人的教学点有18个。

保留“一师一校”教学点的地方,多半为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在大理市挖色镇,挖色完小的白柳箐小学只有2名教师、9名学生;大成完小花椒箐小学仅1名教师、4名学生。挖色镇中心校校长赵立标说,学校也曾多次劝说学生家长,送学生去16公里外的挖色完小和8公里外的大成完小读书,但仍有家长选择让学生留在家附读书。

记者调查发现,“一师一校”教学点的孩子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大多在读低年级,而教学点所在的村子多半与最的集中办学点距离较远。“要是寄宿,孩子太小生活还难以自理;可要走读,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接送也不方便。”李伟说。

丰富课堂

老师对教学格外用心

“一师一校”教学点的学生虽少,但老师对教学依然格外用心。

李伟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带孩子们春游“找春天”。学生问他:“春天怎么找?”李伟指着树上嫩绿的新叶说:“你们看,春天在松树枝上。”就这样,学生们寻找着春天,他们说,春天在溪水的欢歌里、在花儿的点头里、在春风的暖意里……学生们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让李伟欣喜不已。

教室里,广南县莲城镇坝汪村落松地小学教师农加贵正在给学生上课。农加贵说,现在上课稍微轻松些,都是五年级的学生,前几年学生多,给几个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要用“复式教学法”。“上课时,五年级学生先预或者做作业,我给三年级学生上课;三年级学生复时,我再教五年级学生新知识。”农加贵解释:“有时低年级学生把高年级内容都学会了。”

“小学课程内容并不难,关键看老师怎么教。‘一师一校’教学点虽然老师少,学生也少,但老师能关注到每个学生。”广南县教育体育局办公室副主任黄座富说,农加贵和学生打成一片,孩子信任他、喜欢他,学兴趣高,成绩自然不错。

去年9月,落松地小学迎来头一位女老师朱丽丹,除了教她的本专业数学,还教孩子唱歌、跳舞、打球,让孩子的校园生活丰富不少。

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以外,老师也在想办法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白柳箐小学教师李为国除了每周上30节课,还兼顾开展运动会、歌咏比赛、书画展览、阅读活动、故事会等课外活动。

35年来,和李为国搭档的教师换了十几个,而他在白柳箐小学的根越扎越深。李为国说:“教育是良心事业,只要学校继续办下去,我就要上好每节课。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我就教下去。”老师坚守,学生努力,李为国任教的班级,学年末测评成绩在镇上总是数一数二。

老师努力,政府也给力。年来,许多“一师一校”教学点的硬件设施逐渐完善。如今,白柳箐小学不但有了一栋330方米的二层教学楼,食堂、多媒体教室、体育设备也一应俱全;期租碑小学也配备了电脑等数字化教学设备。

优化设施

进一步提升教育水

杨晓三是从红河县阿扎河乡瑶寨村瑶寨小学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后来又成了瑶寨小学的老师,一教就是27年。“我的优势就是能用双语教学,让刚上学的瑶族孩子学知识的同时,慢慢掌握普通话。”杨晓三说。

目前杨晓三是瑶寨小学唯一的老师。孩子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孩子。被问起对他的评价,二年级学生李沙妹大声地说:“杨老师是天下最好的人。”然后捂着嘴害羞地跑开了。

在大山深处,对于那些只有爷爷奶奶相伴的孩子来说,“一师一校”教学点的存在,方便了他们就入学,也为他们完成学业、进而走出大山搭起了桥梁。

赵立标坦言,单从学成绩来看,白柳箐小学的学生和镇里的学生没有多大区别,但从长远来看,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希望学生们能到挖色完小和大成完小读书。

对于极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有人也有担忧:一个能力好的老师、一套价值不菲的多媒体教学装备,如果配置在10多个人的教学点,得不到最大化利用;可如果不配置,教学点学生的公受教育权又得不到保障。

红河县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对于“一师一校”等极小规模学校,集中办学确实有助于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利于孩子全面发展,“从长远看,学龄儿童人数在10人以下的教学点可以考虑撤并,安排就入学,距离远的可以住宿;但只要保留下的教学点,都应该加快学校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建设,关注老师心理健康,尽可能提升教育水。”(杨文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