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英语词汇量达3000”“小学一年级学完初二数学”“钢琴、编程不能落下”……随着“教育焦虑”不断发酵,课内作业、课外辅导“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少青少年提前染上了“晚睡综合征”,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普遍“亮起红灯”。

缺觉很普遍,青少年早早挂上黑眼圈

公交地铁上学路上打个瞌睡,课间休息十分钟抓紧用来补觉……如今,“昏昏欲睡”的学生随处可见,令人十分心疼,“让我再睡5分钟”成了不少孩子早起时的口头禅。

“晨间巡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第一节课就有孩子趴着睡觉的情况,不少学生显得睡眠不足、无精打采。”一位中学校长坦言,“跟孩子们交流时得知,还有学生凌晨三四点爬起来学、写作业,作为老师,很担心缺觉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中小学生“缺觉”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关注,然而并未明显缓解。多位专家表示,最10年来,我国学生睡眠不足问题愈演愈烈。

日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

引体向上不合格、肥胖患病率上升、视度数加深……青少年缺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正不断显现。

“青少年睡眠不足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行政副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薛蓉说,“青少年正处在成长期,睡眠时间不够不仅会导致孩子的体质下降、精力不足,影响认知发育与记忆力,还可能引发厌学或抑郁情绪等心理问题。”

“特困生”缘何越来越多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成了“特困生”?

——课业负担重。“相比我小时候,现在孩子的作业实在太多。一年级语文作业不仅有语文练册,还要背诵、预、朗读、写试卷等等,纸质作业写完家长要签字,背诵、朗读作业要录视频发送到班级群。”西安一小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很少能在晚上十点半之前睡觉。“有时候作业完成不好,老师会在群里点评相关学生和家长,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压力都很大。”

——网络诱惑多,孩子自制力不强。在天津务工的李丽(化名)过年返回山东老家发现,留守在家的孩子染上了爱玩手机的毛病。“有时候玩到半夜一两点,说他就发脾气。”

“青少年容易被新技术、新事物吸引,更喜欢尝试新功能,他们使用手机更频繁,也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的情况,导致睡眠节律紊乱。”薛蓉说。

“很多家长本身工作压力较大、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也较强,睡前经常刷手机、入睡很晚,也会对孩子的生活惯带来影响。”天津市西青区实验小学校长李祖华说。

——家长把过度竞争思维传导给孩子。书法练字、数学启蒙、跳绳篮球、围棋钢琴……在一位北京市海淀区宝妈晒出的课表里,自家娃连周末都被各类课外辅导班“安排”得满满当当。“孩子3岁就花2.7万元报了英语启蒙全天班”“放学直奔培训机构,家长陪孩子一起学”,随着“鸡娃”频频被送上热搜,“传染”极强的“带娃焦虑”正在从职场向生活快速蔓延,出现从家长向孩子传导的趋势。

呵护孩子健康,从给孩子一个好觉开始

中小学生缺觉背后的“教育内卷化”现象不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映射出了深层次的社会焦虑现实。

学什么、怎么学,才能让孩子未来在社会稳稳立足?这是不少教师和家长在迷茫中发出的“灵魂之问”,也是当下的“时代之问”。就业压力、本领恐慌……种种社会焦虑正在通过网络和家庭提前向青春时光渗透,使不少家长在孩子满满的课程表中寻求“安心感”、尚在校园的未成年人在焦虑的“迷宫”里疲于奔波。

简单归因难以解决青少年睡眠不足这一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角度共同发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学校除了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外,也要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帮家长‘减压’。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可对网络培训台进行规范,以防部分培训机构‘贩卖焦虑’,营造健康的学氛围。”天津市复兴中学校长靳江洪说。

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孩子睡眠的重要一环。薛蓉说,“很多孩子失眠是因为缺少家长陪伴、家庭沟通不足或家长期望过高等等。”李祖华、靳江洪等专家建议,家长多关心孩子、陪伴孩子成长,不要将过多的负面情绪传导给孩子,尽量避免“跟风”盲目参加课外培训班,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多位专家指出,为孩子“补觉”也需从体制机制上着手,不断探索完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简单地禁止学校补课、缩短在校时间,有可能反而导致“学校减负、课外增负”。建议相关部门切实推进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营造良好环境;同时从家长、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寻求减轻学生实际压力、家庭经济与精力负担的可行路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