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色数据,助推文艺高质量发展

——从蔡徐坤微博刷量事件判决引发的围观说开去

这些天,“流量”一下子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这源于早前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书。日前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了该判决书,显示2018年蔡徐坤一条微博转发过亿的刷量事件中,其幕后推手“星援APP”等的开发人蔡坤苗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10万元。而后各大媒体纷纷发声,批评粉丝文化滋生各种乱象,《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直接发文“‘一亿转发量’,你们也真敢刷”,痛斥流量造假;曾执导《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电视剧的导演刘家成也在媒体发声,表示“我不反对流量,但反对唯流量”。

一次刷量“爆雷”事件终于尘埃落定,本是相当严肃的事情,却引起大量围观,并非没有原因。在当年微博用户量3亿多的情况下,1亿转发量除了让人咋舌,更让人有一种看到笨贼当家的滑稽感,从而折射出某些娱乐艺人及其经纪公司对流量的变态迷恋和相关产业链的畸形——涉案的“星援APP”非法获利800万元已然数目不小,而由虚假流量带动的资本运作及其变现能力,从某些人敢于胆大妄为就可想而知。类似的刷分冲流量行为,在文娱行业里早已司空见惯,成为某些资本运作的标准操作,从选角、创作到剧目宣传等,不闹腾出一点上热搜的事儿,几乎就是“不刷流量的明星就不是好经纪”。

不妨回顾一下,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逐渐衍生出了点击量、转发量、阅评数等新的信息交互机制,既继承了传统媒体发行量、收视率等功能指标,也承载乃至构成了一种新型的评价模式。在健康良的信息交互中,它们所形成的流量或大数据,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对包括文化娱乐产业等在内的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20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公布,首次明确数据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五大生产要素之一。以刷分控评为代表的数据围猎,以流量造假为手段的利益收割,些年来愈演愈烈,不仅反映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占权重不断加大的事实,同时更反映出当前进一步加强数据治理、用绿色数据推动绿色发展的必要和重要

对于文化艺术及文娱行业来说尤其如此。原因是,它们基本都属于轻资产行业,价值导向、文化品牌、人力资源等占据十分核心的位置,本身偏向于“虚”,向“虚”求“实”至关重要。很难想象,一个以文艺创作生产为主业的企业不以作品立身而能通过虚幻、虚假的数据存续长久;而缺乏作品、不专注于作品的流量明星,再如何魔幻操作,终究只能成为资本流动的包装盒,最终难免“用完就被扔垃圾桶”的下场。实际上,不少网友在围观中也纷纷吐槽,表示“被惊讶到了”,“居然没有找到作品”;也有的网友对于某些明星经纪机构和应援团队在豆瓣上养号刷分控评表示愤慨,或因某些作品被操控流量后名实不符而大失所望,表示“不再爱了”。凡此种种,随之难免明星“掉粉”、台用户流失,乃至虚假数据所到之处,“搞死一个又一个”,其破坏力是极大的。

直观而言,虚假数据干扰了人们以作品或产品为中心的评价标准,干扰了生产与消费的精准匹配;更本质也更具破坏力的则是,当数据不再反映创作生产活动的真实情况,必然扰乱社会资源要素的健康有序配置,从而让优秀作品或产品与优秀人才遭受可能的不公待遇,造成“劣驱逐良”现象。在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的社会发展语境中,流量造假成为众矢之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道德或法律问题,更代表了相关行业乃至全社会维护自身发展权益的自觉共识。哪怕这种自觉共识尚未形成具有概括力的表述,一个个具体的声音已经表明了态度——就像导演刘家成说“我不反对流量,但反对唯流量”,用绿色数据推动绿色发展,既是文艺领域和各行各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用绿色数据推动绿色发展,不仅是必然趋势,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文艺与数据的融合,亦复如是。在笔者看来,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加大数据治理力度;二要引导行业及个人严格自律,做好“实体”;三是在技术层面进行相应的算法设计,如采用区块链技术等,让数据能更加独立客观,真实反映流量或评价的情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