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阿里巴巴天猫精灵的一款智能眼镜正测试升级大模型交互系统。据流出的视频,该音频眼镜具有随时智能语音交互的能力,可陪伴用户即时运动、给出饮食建议、在玩游戏时陪聊角色攻略,相当于一个AIGC助手。该视频还显示,大模型加上移动声学技术,也可用于耳机、头盔等穿戴设备中。


(相关资料图)

事实上,这款智能眼镜于5月9日正式开售,售价为899元,主打骨传导专利技术和16小时续航的随身性,且发售时并未升级AIGC。

10天后,B战Up主森树Tree发布视频《全网首测!我在眼镜里玩起了AIGC》。据悉,大模型的能力目前尚处于测试阶段,该Up主进行的正是该款样机的内测体验。

今年,随着国内外AIGC研发的持续井喷,理论走向应用是必然,如何快速实现商业化落地已然成为一门新课题。彼时,移动终端与AIGC的融合正在加速进行,“竞争红海”初显。

相较于在软件应用领域的互相角逐,智能硬件与大模型相互结合也存在无限可能。这个共识,在许多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表现中皆可窥得一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AIGC硬件的应用场景也将更为垂直化、更为个性化。

从国外来看,本周OpenAI宣布在美国推出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iPhone应用,并承诺未来也将为安卓手机提供相同的服务。国内方面,除了天猫精灵智能眼镜选择“嵌入”大模型外,百度近期也发布了集成AI大模型能力的小度青禾学习手机,科大讯飞亦将星火大模型融合进了讯飞智能办公本。

不管此时国内外各方的进展如何,唯一能确定的,智能硬件必将是下一个风口。

如果非要找出都搭载大模型的智能硬件和软件应用两者之间的区别,那个答案更可能会落脚到个性化上。相比以广义理论框架搭建、公用数据训练出的通用大模型,经微调后加入人格化标签、融入更加细分领域的数据的个性化大模型更显有趣,也更符合新趋势的走向。

然而前有被竞相追捧的元宇宙风口,后有个性化大模型结合智能终端的现实方向,这些在高热风口都被寄予众望,而事实好像恰恰相反。

不管是元宇宙,还是大模型,消费场景的建立和使用,更多取决于用户的“无感”体验,即要求更多具有沉浸感的交互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然下发生。“沉浸感”已经不是最高要求,虚拟现实体验的前提是虚拟环境,直白点说,就是游戏、VR、AR等使用场景,完全区别于现实的场景。

而在大模型需求的多模态交互语境下,虚拟环境不是必须的,那么这份“沉浸感”能否转化为“无感”呢?若真要以“无感”作为智能硬件的一项标杆,那起码现阶段的任一落地产品都无法达到。

目前,人们对于全能助手的共识更多偏向于“管家”这一刻板印象,往小了说,“管家”也就意味着随叫随到甚至随身派遣。相较于文字输入的冗杂性,语音输入的出现似乎标志着“声音+AI+随身”成为可能。除此以外,一个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工作、学习方方面面、大大小小难事的助手,为了规避一些尴尬和不便,“私密”也应该被拔高一个层级。

从介绍来看,天猫精灵智能眼镜主打骨传导专利技术,这份特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保证了“私密声场”的实现。但是人的活动在变,场景也在变,骨传导能否持续长久地实现“私密”帮助,这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更有意思的是,在B战Up主森树Tree内测搭载大模型能力的天猫精灵智能眼镜的视频评论区,出现了类似“人工智障”、“不就是个智能音箱”、“反向宣传”等言论。

此外当日跟天猫精灵智能眼镜同时发布的还有一款名为“天猫精灵 IN 糖 3 Pro”的智能音箱。究竟这款接入大模型能力的天猫精灵智能眼镜如何,用户心中都有杆秤,但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智能硬件落地的一步,未来穿戴式AIGC设备也不会仅局限于眼镜,耳机、头盔等都可以实现创新发展,多给一点耐心和时间,也许会有更大的惊喜。


*图片均来自网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