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终落地。这是建筑业的一件重大事项,不仅利国利民,顺应时代发展,更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体现,《条例》的落地彰显我国为提高建设工程抗震防灾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高质量发展阶段“防减灾”细分赛道相当优质!
有专业人士预测,立法催化下,减隔震行业空间有望扩大10-20倍,达千亿以上。该人士认为,减隔震行业的天花板来自于“碳中和”,在“碳中和”大背景下,能够显著降碳的“减隔震”绿色建筑设计有望获得快速应用,“被动”向“主动”的切换将加快渗透并再度扩大应用范围。
根据已有的数据,目前我国建筑业碳排放占比高达40%,钢材及水泥为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占比达60-80%以上。而抗震设防高烈度区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根据设计标准,能够降度设计,这使得钢材水泥用量减少。结合多个案例测算,可以发现7度区降低钢材使用量10-15%,8度区降低钢材使用量20%以上,9度区降低钢材使用量30%以上,约为每平方米降低碳排放12-50kg。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紧投资大,计划“十四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碳18%,经测算,建筑减隔震每渗透10%则助力建材减碳近1%(未包含建材运输和施工,因此可能存在低估),因此减隔震技术有望成为建筑业减碳的重要抓手,从而加速减隔震技术渗透,也将会扩充建筑领域应用范围,而不局限于立法强制范围,乐观假设下,减隔震行业空间有望达到千亿之上。
减隔震渗透的本质源于“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提升构成行业提速的重要因素。减隔震产品如同建筑物的“安全座椅”,我国目前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的抗震安全意识会逐步提高,参照发达国家如日本的减隔震技术应用在全部的公建中,我国特别是高烈度区域的减隔震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当然,“碳中和”下住宅渗透率也将快速提升。
《条例》实施后,减隔震行业监管将进一步严格,龙头企业规范程度高,将显著受益。《条例》中明确强调,“国家应当加强隔震减震装置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时要求“隔震减震装置用于建设工程前,施工单位应当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进行取样,送建设单位委托的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禁止使用不合格的隔震减震装置”。《条例》具备法律效力,该规定彰显了我国坚定规范行业发展的决心与信心,行业发展更加规范的预期下,龙头企业将更加受益,从而进一步巩固企业龙头市占率。
高烈度区应用减隔震技术成本“不增反降”,业主实施动力足。减隔震技术并非会增加成本,在8度以及9度区还可以降低建筑成本,通常来看8度区省50元/平方米,9度区省100-200元/平方米,7度区略增加建筑成本,但仅50元/平方米左右,相对于整体建安成本来说相对较低。因此减隔震技术应用后既能够保障地震下建筑物安全使用,又能够降低综合造价,未来随着立法在各地实施,行业标准配套将更加完善,业主“主动性”采用减隔震设计的动力有望更加充足。
太平洋证券王介超认为,随着减隔震市场的爆发,拥有减隔震题材的震安科技、硅宝科技、科顺股份、天铁股份、时代新材等上市企业,将迎来发展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