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晚间,牧原股份发布公告称,为了推进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公司拟发行H 股股票并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牧原股份董秘秦军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公司本次发行H股股票所得的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包括但不限于):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战略、研发创新及公司运营等用途。

  同时,本次募集资金将补充公司运营所需的流动资金,加强研发创新,推进公司国际化战略,提升企业形象及国际知名度,招揽更多国际人才、加速海外团队建设,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牧原股份是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在2024年出栏生猪超7100万头。不过,其养殖业务均位于中国境内。

  记者注意到,牧原股份当下已经在越南试水海外布局。

  在2024年,该公司与越南本土养殖公司 BAF达成合作协议,为其提供养猪技术服务方案、硬件支持、人员培训等。

  今年3月,牧原股份通过子公司在越南胡志明市投资设立境外全资子公司。与此同时,该公司官方微信公号“牧原招聘”发布2025年国际管培生招聘计划(越南籍专项),将招聘一批越南籍毕业生,在中国培养后,定岗至越南区域。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是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常年占据一半的市场份额。

  《2024年全球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及2025年趋势》提到,在2024年年末,全球生猪存栏量约为75 930万头,中国、欧盟(27国)和美国分别占全球总存栏量的57.19%、17.50%和9.94%。同年全球猪肉消费量中,中国为5795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50.58%。

  不过,近几年,国内养猪行业“内卷”加剧,行业已经达成共识,生猪养殖进入微利时代。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徐洪志告诉记者,中国生猪市场早已经成为红海,猪肉人均消费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人口规模并无明显增长,引发猪肉需求总量出现增长停滞,企业进行内卷式的存量竞争。

  “相比之下,海外市场在需求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因此布局海外,拓展国际业务,在寻求新的增长点,对冲国内市场风险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徐洪志说。

  对于牧原股份来说,出海首站为何选定越南?

  牧原股份方面此前曾表示,越南及周边东南亚国家的生猪养殖行业从业者对于非瘟防控、猪场改造、硬件升级、生物安全防控体系等需求较为迫切,这将成为公司海外业务开展的切入点。

  记者注意到,越南当地正在遭遇严重的猪瘟疫情,近6万头生猪在2024年被扑杀。

  同时,越南也是全球主要猪肉生产和消费国。在全球范围的猪肉生产中,越南排名第五,位于中国、欧盟、美国、巴西之后。

  结合牧原股份上述动作,该公司并未直接建厂入局养殖业务。秦军告诉记者,公司在越南的项目正在推进。牧原主要提供技术服务和智能化装备。

  “当前公司海外业务团队正在熟悉当地市场及产业发展状况,公司会根据未来战略发展需求制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发展方式及目标。”牧原股份在回应投资者提问时曾如此表示。

  梳理国内猪企海外布局动作可知,进军越南市场,牧原股份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早在2019年4月,新希望集团与越南多个地区签署了总投资额为11.47亿元的养猪项目合作协议。项目建成后,将每年最多为越南提供93万头的生猪,而越南也成为新希望在海外开展生猪养殖业务的首个国家。

  而在布局进程中,新希望最早先将饲料业务引入越南,之后选择向养猪产业链延伸。当下,该公司在越南拥有9家饲料公司、3家养殖公司、1家种禽公司。

  这并非孤例。记者注意到,国内畜牧业出海多以饲料企业为主,且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除了新希望,国内饲料巨头海大集团在十余年前便进入越南市场,并逐渐布局饲料、水产动保生产线等业务。另外,禾丰牧业的饲料业务已经在尼泊尔、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进行布局。

  需要注意的是,养殖业出海依然面临着很多现实难题。

  猪易网首席分析师静书撰文称,猪企需要跨越多种“水土不服”:合规壁垒——各地区的生物安全法规不同,对中国企业提出更高要求,需加强本地化合规团队建设;文化差异——海外用工管理、社区关系维护需长期磨合,可借鉴中粮集团在阿根廷的“技术培训+社区共建”模式;完善的供应链——全球物流波动频繁,需要构建稳定的运输网络。

  徐洪志也提到,在海外进行规模化养殖,面临着诸多问题,远比制造业出海要复杂。

  “从宏观角度看,近期贸易战升级带来负面影响。针对中国海外企业的各种不利举措大概率会持续增加,猪企的海外布局也难以独善其身。从企业角度看,主要是如何落地和如何管理两大难题。海外市场与国内的情况存在重大差别,如基础设施落后、防疫标准差异、文化冲突等,而这些差别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害。”

  不过,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支持农业企业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条中。

  今年3月12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农业走出去企业座谈会,听取来自种业、畜牧、渔业、种植业等产业走出去企业的意见建议。

  会议提到,要建立重点企业联系机制,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量身打造农业走出去个性化融资服务产品。定期编制重点国别投资指南,指导广大农业走出去企业抢抓发展机遇、有效防范风险。全面拓展支持政策工具箱,分层分类培育跨国农业企业,推动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徐洪志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头部养猪企业,在成本控制、猪场管理、疫病防控等诸多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在与国际巨头和目标市场的企业竞争时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