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对养殖户的收益及生产稳定性造成了冲击。在此过程中,生猪“保险+期货”对养殖户稳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良好效果有目共睹。

  期货日报记者在前些年的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和农户其实并未完全理解“保险+期货”的本质和原理,并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比如,参与就一定要获得赔付、更多的保费一定要有更高的赔付、操作上直接套用传统农险的运作方式等,“保险+期货”在部分地区的推广和开展也曾“遇冷”。不过,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户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风险保障后,地方政府对“保险+期货”的态度正在经历从驻足观望到积极拥抱、大力支持的转变。

  地方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力度加大

  目前,部分省区市已经深刻认识到生猪“保险+期货”的积极作用,通过出台专项文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加强宣传等方式,推动生猪“保险+期货”模式落地生根,为农业风险管理提供创新性的金融工具。

  在这方面,广西已经走在前列。早在2021年,广西便印发了《开展期现结合服务广西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支持发展“保险+期货”业务模式,这是全国范围内出台的首个省级期现结合的政策文件。从2022年开始,广西在自治区层面连续3年统筹“保险+期货”业务,制定项目方案,对列入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的“保险+期货”项目按照保费比例予以补贴支持,大幅减轻了市县财政及农户负担,为项目长效可持续开展奠定了基础。

  去年在广西实地调研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广西引入“省级+市县级”特色农险支持资金,将特色农险与交易所专项补贴相结合,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项目,确保农户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享受高质量的保障服务,增强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扩大了保障的覆盖范围。

  广西并不是个例。在郑州,2024年3月发布的《生猪“保险+期货”价格保险试点实施方案》设置了“阶梯性”补贴比例。当期货价格小于16000元/吨(不含)时,财政补贴最高不超过保费的40%;当期货价格在16000~22000元/吨时,财政补贴最高不超过保费的30%;当期货价格高于22000元/吨(不含)时,财政补贴最高不超过保费的20%。

  在湖北,2024年7月发布的《关于持续推进畜牧业稳增长促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市、县参与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支持以生猪“保险+期货”形式开展生猪价格保险,对中小型生猪养殖企业(户)购买的价格保险费用进行一次性补贴。

  在重庆,根据当地2024年出台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生猪期货价格保险被纳入市级补贴险种,市、区县、农户的保费承担比例分别为40%、30%、30%。

  在陕西,2024年,陕西省财政厅对获得大商所资金支持的项目根据项目在交易所的申报情况再给予15%~25%的省级保费补贴资金,市县两级财政补贴比例也不得低于5%。以西部期货2024年在陕西西安鄠邑区开展的大商所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为例,项目总保费约249万元,其中陕西及西安各级财政补贴合计约74.74万元。这是在大商所和陕西各级财政支持下,西部期货连续第二年在鄠邑区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项目,项目覆盖现货规模为2023年的9倍,财政资金补贴对项目可持续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可见一斑。

  从怀疑、拒绝到积极拥抱

  赔付率不再是关注重点

  广发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萱从2015年便开始从事“保险+期货”业务,她对地方政府的态度转变深有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过很多地方政府,有省级的,也有地市级的,深刻感受到了地方政府对‘保险+期货’的态度转变,从最初的怀疑、拒绝到现在的积极拥抱,挺让人感慨的。”

  李萱回忆起最初推广“保险+期货”项目的经历,“2015年,我们在湖南省推广玉米等‘保险+期货’项目,当时项目组拿着厚厚的项目书从当地农业厅到农业局、从财政厅到财政局挨个敲门拜访,但由于当时‘保险+期货’还是新鲜事物,所以吃了很多闭门羹。即使有机会进行宣讲路演,项目的推进也会因各方对期货工具的认知不足而频繁中断。这一阶段,地方政府普遍将‘保险+期货’视为‘高风险投机’,拒绝尝试这一新型的农业保险模式。”

  随后,在各方的积极推进下,“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开始一个个落地,农户从项目中切实受益,地方政府才逐渐认可其风险保障的效果,态度开始转为积极拥抱,尤其是生猪期货上市后更为明显。“2021年我们在广州推广生猪‘保险+期货’时,政府部门会主动邀请我们上门分享相关知识和案例,多次跟我们探讨在广州开展相关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创新发展的方向,并邀请广州市的保险公司和生猪企业一同学习研究‘保险+期货’项目方案,为项目提供优化建议。”

  关于“保险+期货”,地方政府格外关注哪些方面?

  西部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上海西部永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衍生品交易部负责人冯磊告诉记者,关于“保险+期货”项目,现在地方政府不只关注项目赔付等可量化指标,同样关注项目的宣传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开展项目的期货公司和项目本身能否帮助当地产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在李萱看来,对于“保险+期货”,政府往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保障效果,地方政府早期只关注赔付率,但近年来,随着政府部门对“保险+期货”认知的加深,会结合农户现货和保险的综合收入来评估项目效果,也会考虑“保险+期货”在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其他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融工具协同助农效果方面的作用,对项目进行更全面、立体的评价。其次,政府部门关注项目的持续性以及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的情况。一方面,目前体量最大的标的生猪价格保险尚未纳入中央补贴范围,政府关注项目范围的扩大是否会对地方财政等形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对期货市场的容量、期货公司的风险对冲能力也较为关注。此外,政府部门还非常关心保险查勘、理赔、服务水平等方面的问题。

  财政资金常态化投入

  “保险+期货”构建长效发展新格局

  记者查阅近几年大商所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方案时发现,交易所对保费的支持比例在不断下降。2021年的项目方案中,大商所对生猪、鸡蛋等饲料养殖类项目的保费补贴比例上限为保费总额的50%,而在2025年的项目方案中,该比例已下降为25%~35%。

  据记者了解,在大商所生猪“保险+期货”项目的保费构成中,交易所补贴比例已经由2021年的47.47%下降至2024年的23.83%。此外,在很多地区,也相继落地了多个无交易所支持、市场化的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保费构成的变化和市场化项目的积极开展,折射出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户对生猪“保险+期货”认识的转变。

  “初期,为了更好地推广项目,交易所需要提供较高比例的保费使农户更易接受。但随着该模式的逐渐普及,地方政府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很多参与项目的农户也愿意承担更高的保费去持续参与,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一位多次参与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的期货公司业务负责人表示。

  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对“保险+期货”长效开展有何意义?

  “一方面,财政资金支持可有效降低农户投保成本,提升其投保积极性。农业产业利润低、风险大,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农业保险的实施都有赖于政府资金的支持。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意味着政府对业务模式的认可,提升了项目的公信力。我国农户对期货、价格保险等专业工具的认识有限,通过政府的背书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农户的投保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体量庞大,财政资金的介入能保障项目覆盖面的扩大,提升项目的普惠性,有利于项目形成规范化模式,推动项目可持续、常态化发展。此外,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也有利于推动多方力量,如银行、龙头企业等资源的有机融合,更有效地助力‘三农’和产业振兴。”李萱如是说。

  如何提升地方政府对“保险+期货”的认可度,进而加大支持力度?

  李萱认为,重点是要加大政府层面的知识普及力度,建议交易所、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形成合力,系统性地加强对政府部门的培训,强化政府部门对“保险+期货”业务模式和功能作用的理解认识。同时,加强优秀案例的宣传推广,为“保险+期货”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更深入的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谈及如何优化财政资金补贴比例设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精准度,冯磊建议,可以考虑根据产业的盈利周期调整相应的补贴比例,在产业盈利情况较好时,降低财政资金的补贴比例;在产业盈利状况不佳时,适当提高财政资金补贴比例,以体现财政资金“削峰填谷”稳定农业生产的政策属性。

  如同孩童成长一般,在“保险+期货”的成长道路上,交易所真金白银的“托举”固然重要,但从蹒跚学步到独立行走,仍需更多的力量支持和投入。生猪“保险+期货”模式通过财政等资金“四两拨千斤”,已成为稳定生产、保障养殖户收益的重要抓手。生猪“保险+期货”的破局之路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既需要市场机制的精准滴灌,更离不开政策智慧的阳光雨露。

  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政策支持、优化补贴结构,推动“保险+期货”从“试点探索”迈向“标准化运作”和“普惠常态”,推动多方共同参与、农户主动运用,更好发挥地方政府在农户引导、机构对接方面的作用。唯有让政策的触角更敏锐、市场的呼吸更通畅,方能让“保险+期货”这一特色的金融助农模式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