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报道》记者 邱慧

随着气温不断突破新高,北半球有极大的可能将迎来1850年以来“史上最热夏天”。

进入6月,我国华北多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其中华北、黄淮、内蒙古西部等地区的最高气温将超40℃。而早在今年4月,热浪就已经席卷了泰国、西班牙、越南、加拿大等全球多个国家地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前,世界气象组织在其通报中称,在结束了持续3年的拉尼娜现象后,太平洋热带地区将在今年5—7月起向厄尔尼诺现象过渡。我国国家气候中心也指出,今年厄尔尼诺出现的时间比预计的提前一至两个月,且发展速度较快。今夏将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导致全球气温出现新高峰,甚至打破气温纪录。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从过往经验看,厄尔尼诺易引起极端天气,受此影响,全球温度会被推升,但此次厄尔尼诺现象的规模和强度目前还没有结论,需要对大气环流进行持续监测才可得知。

厄尔尼诺下的未知

在6月13日的中国气象局线上媒体通气会上,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已在路上,我们要为极端天气应对做好准备。”

在气候异常形成常态化的背景下,厄尔尼诺现象变得不再陌生。一般而言,它指的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平均2—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在9至12个月。它会导致南美洲南部、美国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亚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增加,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部分地区会因此出现严重干旱,与此同时,全球的气候会相应地出现变化。

最近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2016年——这也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为炎热的一年。在世界气象组织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中,这一年的异常气候被归因为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活动引发全球变暖所引发的双重因素。

许小峰指出,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也趋向频发,未来这种气候异常情况也会成为高概率事件。他介绍说,当前地球的平均温度的增长较工业化前已经超过1.1摄氏度,逐步接近2.0摄氏度的临界点。同时,当大气中的能量增加时,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高温、寒潮等极端天气就会频繁出现,这些极端天气已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短期来看,这种状况并不会消失,且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在谈及今年大概率会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时,周兵表示,目前对这次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测是一次中等以上强度的事件。他推测,如果发展为强厄尔尼诺,那么2024年则有可能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但仍有不确定因素。

“一般而言,厄尔尼诺出现的第一年为其发展年,其影响会从第二年逐步出现。”许小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如果今年的厄尔尼诺发展得较强,那么今夏温度突破极值的可能性就很大。

今年上半年华南地区的高温某种程度上就表明了厄尔尼诺发展的迹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周兵对此阐释道,厄尔尼诺发生时加强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因此华南地区在副热带高压下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今年是厄尔尼诺的发展年,通过影响东亚地区的季风系统直接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产生作用从而影响我国。

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判断需要长期监测。许小峰认为,要判断当前我们所经历的高温是不是极端天气,需要跟当地同期的温度平均值和极端值做对比。目前华北地区的温度已经超过36摄氏度,甚至一度达到38摄氏度,但就目前来看,尚未到极值的水平。

连带性危机

对比以往的厄尔尼诺现象看,这次的厄尔尼诺现象的步伐似乎更为明显。4月,越南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44.1摄氏度,其多地面临着高温缺电危机;马来西亚多个州发布了一级热浪警报,全国学校所有户外活动也因此暂停;法国三分之二的地下水低于正常水位;西班牙遇有记录以来最热春天……

此前,欧盟气象监测机构在消息中指出,今年6月初,全球平均气温创下有记录以来的同期新高。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也预测,今年5月至7月,本国遭遇厄尔尼诺的概率为62%,秋季这一数值将高达80%。而厄尔尼诺带来的过多降水会进一步打击美国的粮食和能源生产,进一步推高通胀。

在业内看来,同样是厄尔尼诺现象叠加气候变化,但今年与2016年的高温表现截然不同。具体而言,2016年,气温峰值集中出现在西伯利亚和北极地区;而2023年,包括南极洲在内的多个地区都出现了高温天气。

周兵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没有任何两次厄尔尼诺事件是完全相同的,其影响部分取决于一年中的季节进程和多个系统的综合配置。以我国为例,厄尔尼诺会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非正常的极端干旱。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地区就因当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

周兵通过对比分析1950年以来逐月逐年厄尔尼诺指数发现,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那次事件与今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无论是起始时间还是强度都极为相似。

许小峰告诉记者,厄尔尼诺的发展会导致我国南方降雨量增加,洪涝灾害风险攀升。同时,北方降雨量减少,干旱的可能性会因此增加。放眼全球,厄尔尼诺背景下,干旱和内涝的风险也同样存在。

世界气象组织预计,202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将使阿根廷、土耳其、美国等谷物出口国遭遇降水过多的隐患;而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主要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将面临干旱风险。

折射到经济市场,农作物和非燃料大宗商品的价格会受此波及,发生价格波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从历史上看,在厄尔尼诺模式开始后的一年内,全球非燃料大宗商品价格累计上涨约5.3%。

在媒体援引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的报告中指出,未来数月的全球粮食价格与历史标准相比可能仍处于高位,中、低收入国家的宏观经济压力难以缓解。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达特茅斯学院研究人员发布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从今年开始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在未来五年的时间内给全球经济造成高达3.4万亿美元的损失。

包括许小峰在内的多位气候专家都认为,厄尔尼诺并不是简单发生在气候领域的问题,其对经济、生产等方面的次生危害会持续更长时间。例如过去几年里,欧洲持续遭遇干旱危机,2022年发生在全球的拉尼娜事件更进一步加剧了其干旱程度,至今都未恢复正常状态。

要建立预警应对机制

在厄尔尼诺正式到来前,如何防止它带来更糟糕的情况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许小峰表示,当前全球变暖的势头并未减弱,叠加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健康、粮食安全等社会问题变得尤为显性。周兵在媒体采访中也指出,持续性的极端高温极易诱发复合型气象灾害,迫使干旱爆发速度越来越快,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近日的消息中称,正在“仔细审视”粮食安全可能面临高风险的地区以及可能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也强调,整个世界都应该针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做好准备。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在世界不同地区带来更多高温、干旱或降雨量。它可能会暂缓非洲之角的干旱和其他与拉尼娜相关的影响,但也可能引发更多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在周兵看来,极端高温已成全球多地的常态,要为此做好长期、充分的预案和准备。他指出,一方面通过不断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减少高温,把气候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也要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有预警和评估,把资源准备好,有更好的提前安排,让它科学合理有序,长远建设。

许小峰也向记者指出了预警的必要性。他表示,全球升温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而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气候危机,气象部门要提高预测的精准度、预警的及时性,也要做好科学研究归因分析。

2022年,极端高温天气导致我国多地出现了用电紧张、能源供应不足。为避免重蹈覆辙,许小峰建议今年用电部门提前做好准备,医疗机构也要做相应的预案准备。“气候变化导致的问题会传导至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这需要各行业部门协同作业,制定同标准的应急准备。”他强调,极端气候已经成常态化,我们要从过往的经验里吸取教训,将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影响降到最低。

除此之外,许小峰还强调,在当前的气候背景下,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尤为关键,这就需要大众加强环保意识,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从小问题关注起,着力建设可持续型社会。

(《中国报道》2023年7月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