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由于面临跨年、跨季、跨月末等多重需求,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叠加降准落地护航资金面。截至12月31日,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15570亿元。2023年初资金面仍将维持平稳偏松,一是疫情影响经济,资金面将保持充裕支撑实体发展;二是2023年降准将会相对克制;三是防控金融风险,资金面将保持稳健偏松。
从资金利率来看,12月年末流动性需求加大,资金利率出现分歧,跨年7天期利率不断上行,隔夜利率创历史新低,短端利率的持续回落与年末资金面超预期宽松有关。12月份MLF利率保持不变,LPR也保持平稳,符合预期。虽然12月LPR“按兵不动”,但无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2023年LPR仍有下行空间,带动实体融资成本下降,推动信贷扩张。
2022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第四季度例会,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2022年以来我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资料图片)
一、流动性投放:降准落地,公开市场加大操作量呵护跨年资金面
12月面临跨年、跨季、跨月末等多重需求,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叠加降准落地护航资金面。12月5日,央行降准0.25个百分点落地。为避免短期流动性过剩,降准落地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降低,以保障资金平稳。12月15日,央行开展6500亿元MLF操作,相比5000亿元到期量,进行了加量续作。此次MLF加量续作,一方面临近年底,显示了对市场中长期流动性的加大投放;另一方面,近期同业存单利率上升较快,在一定程度推升了MLF需求。12月19日,央行重启14天期逆回购操作,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体现央行着力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的意图。截至12月31日,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15570亿元。
展望2023年资金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仍是主旋律。进入2023年,预估年初的资金面仍将维持平稳偏宽松,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受疫情影响,经济仍在脆弱中复苏,还需要资金面保持平稳宽松。目前疫情防控措施已进入新阶段,但随着病毒的变异,疫情仍将有所反复,对经济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预估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主基调仍将不变。二是2023年央行降准将会更加克制。回顾2022年,央行进行了2次降准,但降准幅度均为0.25个百分点,较2021降准幅度减弱。考虑到美国等海外主要经济体的加息路径仍在持续,资金面偏松仍将在经济最需要时进行。三是防控风险,筑牢金融基础,预估2023年资金面将保持松紧适宜。
二、资金利率走势:年末流动性需求加大,跨年利率走高
12月年末流动性需求加大,资金利率出现分歧,跨年7天期利率不断上行,隔夜利率创历史新低。2022年12月初,资金利率在跨过11月末后明显回落。这一方面在于跨过月末后,资金需求减弱;另一方面在于12月5日降准落地释放了中长期资金。同时,12月中旬央行加量续作MLF护航年末资金意图明显,月中利率较为平稳。随着年末临近,资金利率出现较大分歧,7天期跨年利率不断走高。12月29日,银行间七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R007)创2月底来的盘中新高,当日收盘报2.42%。但隔夜利率却不断走低,12月21日跌破1%后,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1)加权平均利率持续走低。截至12月28日收盘,DR001加权平均利率下行8.59个基点报0.4759%,刷新历史新低。短端利率的持续回落与年末资金面超预期宽松有关。
12月份MLF利率保持不变,LPR也保持平稳,符合预期。12月15日,央行加量续做6500亿元MLF,中标利率维持2.75%不变。12月21日,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两项利率均同上期保持一致。分析指出,虽然12月LPR“按兵不动”,但无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2023年LPR仍有下行空间,带动实体融资成本下降,推动信贷扩张。
从月度利率水平看,12月月度平均利率略微下行,但仍在政策利率下方。DR007的12月月度利率报1.75%,较上月平均利率下行0.03个百分点。今年二三季度资金面较为宽松,DR001一度低于1%,DR007则在1.3%左右徘徊。随后,8-11月资金利率出现了明显变化,月均利率仍然上行。12月月均利率出现拐点向下,这主要来自三方面原因,一是12月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是关键;二是从票据利率观察,12月票据利率回落,预计信贷投放对流动性挤出效应减弱;三是12月降准落地,年末机构降低杠杆,也为资金利率下行提供基础。
三、货币政策展望:年初将延续政策宽松取向,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增长
2022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第四季度例会,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2022年以来我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要精准有力,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增强信心,攻坚克难,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支持扩大内需,着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本次例会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较为谨慎,强调“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这一方面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一致;另一方面则源于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初期,加之楼市依然低迷,宏观经济仍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这意味着2023年初货币政策还将延续稳增长取向,一季度各项金融支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
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下,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本次例会强调,“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要精准有力,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近期央行也指出,2023年货币政策“总量要够、结构要准”,并明确“2023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会小于2022年”。“总量要够”主要是指2023年新增信贷规模不会低于2022年,大概率会高于2022年的约21.4万亿(1-11月为19.9万亿)。宽信用将成为助力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而“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意味着2023年一季度基建投资有望继续保持两位数高增,企业中长期贷款也将延续大规模同比多增势头。
货币政策“精准”指的是投向要准。从信贷投向上看,会议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继续做好“加法”,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落实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双重功能,通过结构性功能能够实现精准滴灌的政策效果,同时又能对总量调控作出贡献。这一系列结构性工具落地后,有效引导了金融活水向重点行业企业、薄弱环节倾斜,精准惠及实体经济,保住了大量市场主体。
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2023年金融监管政策一方面会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另一方面会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地生效,加上前期地产销售、投资调整幅度均已较为充分、基数偏低,未来房地产市场多个指标均有望逐步筑底回升,但回升的力度有待观察,若恢复不及预期,政策或将继续加码支持。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