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全国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特别是北方多地遭遇了极端强降雨天气。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问题牵动人心。住建部和应急管理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应急机制,做好城市排水防涝应急管理,加强应急处置协同联动,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度汛。
每到汛期,总有一些城市出现内涝积水,造成交通出行不便甚至是人员被困。有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总会有一些城市受内涝影响。城市内涝,不仅让市民“行路难”,甚至还会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危及群众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排水防涝,已经成为检验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城市内涝之所以发生,既受极端天气、地势低洼等客观因素影响,也与一些城市自然调蓄空间不足、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应急管理能力不强等有关。但归根到底,反映的是城市发展的理念问题。经过几十年快速城镇化,我国城市发展已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此时,如果继续走“铺摊子”“扩面积”的粗放发展老路,就会加剧城市扩张与自然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要摒弃要“面子”不要“里子”,见物不见人等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各种现象。
一座文明而宜居的城市,不能只有巍峨的高楼大厦,更要有与现代城市相适应的发展理念。在城市治理上要有以人为本的自觉、未雨绸缪的智慧,用持久的耐心、科学的精神、系统的办法,将城市内涝治理放在价值排序中应有的位置上。把城市地下排水管网新建改造、排涝通道建设、防洪设施建设、泵站排涝能力提升等作为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工程,下更大力气抓实抓好。
除了基础设施硬件上的提升,还要把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理念融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为城市更多“留白增绿”。在国外,不少城市的大楼和民居都实行楼顶绿化。大雨被植物过滤后,从根系渗漏到地下大大小小的蓄水池里,既可以补充地下水,也能用于灌溉、洗车等。在国内,近年来,不少地方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也作出了积极探索。通过扩大公共绿地、修复天然水系等,不仅美化了市容市貌,还能有效渗水蓄水,为城市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留出了弹性空间,这些经验都值得推广。
补齐城市内涝背后的治理短板,需要更多城市积极行动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硬件标准,建立联动机制,提升应急能力,确保各项措施能末端落实。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从容迎接极端天气的考验。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