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上,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亿亩,居全球第一。
这位负责人说,过去十年,我国为全球贡献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居世界首位。草地面积39.68亿亩、居世界第一,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草原定位实现了从生产为主向生态为主的转变。湿地总面积8.45亿亩,居全球第四,实现了依法保护和全面保护。
该负责人所通报的美丽中国建设成果还体现在防沙治沙走在世界前列。通过深入实施“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防沙治沙3.05亿亩,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我国成功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率先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为世界提供了防沙治沙中国方案。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重点区域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涌现出了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八步沙“六老汉”等治沙英雄,三北工程、塞罕坝林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国家公园“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取得了标志性成果。一是出台《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分布着50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和2.9万多种高等植物,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二是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对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打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东北虎豹种群持续增加,东北虎数量超过50只,东北豹数量超过60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6群37只。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65%的高等植物群落、74%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在北京、广州设立了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云南亚洲象北移南归获得世界点赞。
生态保护制度更加健全。全面建立起林长制体系,现有各级林长近120万名,林长制成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的“利剑”。颁布了《湿地保护法》,修订了《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构建了覆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的法律制度框架。积极防范部署守住林草资源和生态安全底线,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稳定在0.9‰和3‰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生态美百姓富扎实推进。坚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对508万多株古树名木进行全面保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1.80平方米提高到14.87 平方米。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形成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践行大食物观,全国油茶林面积约7000万亩,2022年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到8.37万亿元,生态护林员队伍稳定在110万名。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