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发加速了用人单位电子化办公。因为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利用微信辅助管理员工。然而,哪些电子证据可以作为有效证据向法院提供?企业通过微信群管理用工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待改进?面对电子化办公的普及,如何防范微信管理用工中产生的劳动纠纷?有律师建议,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或指导办法。
因庭审中只拿出半张人事调动微信群截图,拿不出更多的证据,李麟诉请单位履行给自己升职加薪承诺的主张被仲裁庭驳回了。11月30日,李麟主动辞去公司职务,也没有再进一步诉讼索赔。因为在用人单位“严丝合缝”的证据链面前,他觉得没有胜算。
疫情突发加速了用人单位电子化办公。因为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利用微信辅助管理员工。然而,《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发现,受使用主体难确定、内容易篡改难保存等影响,微信管理频频引发劳资纠纷。
想回查证据,微信群被公司解散了
李麟是一家房地产企业某项目部副总经理。2020年春节前夕,他提出辞职,准备从沈阳跳槽到北京工作。当时,李麟的主管领导蔡勇以加薪30%、升职成项目经理为条件挽留李麟。蔡勇还通过项目部微信群发了简短通知。李麟考虑到团队成员一直合作顺畅,便留了下来。
受疫情影响,李麟今年4月复工,但此后蔡勇没有再提升值加薪一事。为此,李麟向仲裁庭申请仲裁。在回查微信群时,李麟发现自己被踢出了群,还听同事说原微信群被群主解散,又重建了新的工作群。
李麟手机上仅有一张裁剪后的截图。“当时跟老婆炫耀了一下,要不连这张图也没有。”李麟说,他裁剪了蔡勇的对话转发给了妻子,内容是“近期李麟、戴旭、方凯旋3人的岗位和薪酬有所调整,以人事通知为准。”仲裁员的意见是,没有纸质的人事调动通知,李麟提供的截图没有具体日期、群名称和具体内容,没有其他证据能够说明人事调整的内容,因此判他败诉。
2020年5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明确,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文档、图片、音频等电子文件;以及其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都可以作为电子数据证据。
沈阳市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官郑虹告诉记者,目前,因为区块链分步存储、不易篡改,一些省市正在探索引入区块链技术,通过接入存证应用节点,解决电子证据取证、存证、认证难题,但是还没有推广。所以实践中,鉴于裁剪截图不能表达完整信息,只能作为佐证,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文档读取状态存争议,劳资双方有分歧
7月7日,在一场庭前调解中,劳资双方对微信转发的PDF文档状态是“已读”还是“未读”有了分歧。
当事企业HR马成运表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无过失性辞退,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受疫情影响,公司提前三十日向张明飞发送了名称为“张明飞”的PDF文档,几分钟后张明飞就回复“收到”,这应当视作他收到并阅读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张明飞解释说,疫情后居家办公,所有工作都用微信处理。自己50多岁了,不会用微信打开PDF文档,当时以为传过来的是排班表之类的工作文件,打不开后很快就忘了。而且在此期间,企业也没有电话或文字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应该属于非法解除劳动合同。
最终,案件以双方调解结案,员工考虑到企业经营困难,只要了一个月工资作为离职补偿,但对于企业以PDF文档发送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员工回复“收到”是否应认定为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却没有定论。
“企业利用微信考勤、奖惩员工,发放工资、报销费用已经很普遍,但是企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的少之又少。”辽宁百联人才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郝红宾说,现行规章制度仍然遵循纸质备案、书面提交的流程和模式,企业关于微信数据如何使用和保存没有明确要求。
微信管理用工不规范,企业员工“两难”
“眼睁睁看着销售经理带着客户资源走,还不能让个人转让微信账号。”辽宁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业务的副总经理陈晓云告诉记者,两年前,公司让员工用自己的手机号码注册了微信号,名称为“教育服务顾问1号”,去年有一员工离职单干,直接带走了17个客户。公司让员工转让手机号和微信号,员工不肯。律师也表示,因为公司没有明文规定,所以员工可以拒绝转让。
之后,公司专门出台了微信管理办法:以公司名义添加维系客户的微信账号在离职后必须转让给公司。全体员工必须学会并灵活使用微信,以保证公司指令传达到位,无故不接、推诿将追究部门负责人责任;保持网络畅通,对于在微信群内反映的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应及时予以回复确认;微信实名制,微信请假事后要补请假条……为了细化微信用工管理,陈晓云所在企业制定了45条微信管理办法。
“建议国家尽快针对微信管理用工出台相关规定或指导办法。”上海段和段(沈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宇平说,需要明确的是哪些劳动用工行为需要纸质存档相关材料,比如签合同、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可以通过在第三方平台签订电子合同,而不是仅在微信里通知或发送个电子版。还需要明确的是,哪些微信数据通过司法鉴定后能保证其真实性。
郑虹表示,微信是一个具有办公功能的社交媒体。她建议劳动者尽可能将生活与工作分开,公事公办,私事私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