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源自北京大学的剧团“话剧九人”诞生十周年。很多观众看过这个剧团的作品后都不禁感慨道:“理想中北大戏剧人的作品,就应如此风范。”为了庆祝“九人十年”,今年他们不仅在全国巡演的民国知识分子系列话剧之《四张机》《春逝》,还将推出《双枰记》等新作。5月22、23日,《四张机》在大麦超剧场上演;5月28日至30日,《春逝》在国家大剧院上演。9月还将举办“九人戏剧月”,同时上演民国知识分子三部曲。

如果只是普通爱情戏就不会想演十年

追溯“话剧九人”剧团的起源,要回到十年前的北大校园,也必须要提到剧团“灵魂人物”的朱虹璇。

2012年,朱虹璇和一群爱好戏剧的北大校友将经典电影《十二怒汉》改编成40分钟话剧《九人》,在“北大剧星风采大赛”上,一举获得最佳男主、单场演出冠军等奖项。2013年,即将硕士毕业的朱虹璇在和剧社朋友们吃“散伙饭”时,有人提议:“为什么不把《九人》演下去,再演十年?”于是大家一时兴起,立下“话剧九人,连演十年”的约定。

席散后,同学们毕业的毕业,出国的出国,但朱虹璇心里依然记着“十年之约”。在话剧《九人》演员之一薛元的推荐下,她与北大剧星2013年冠军剧组成员莫小巧相识,一起决定让《九人》走出北大校园。莫小巧也由此加入话剧九人,成为核心成员。

话剧九人在蓬蒿剧场进行了《九人》的第一次校外商演,之后又回到北大演出。重返校园的朱虹璇见到很多老师和同学,他们的支持使朱虹璇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信念:“一约既定,万山无阻。”

从此,朱虹璇开始以一年一剧本的频率创作。从法律正义到医患纠纷,她笔下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外表温婉的她,内心却激情充盈。她认为,用戏剧创作探讨社会话题,正是“九人”的精神和独到之处。“如果当初在北大剧星的舞台上,我们演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戏,我们不会想要演十年。”

朱虹璇始终保持着创作的欲望。即使工作再忙,她也会抽出时间完成每一年的剧本创作。有时工作结束,已是夜里一点,也会写一会儿剧本,两三点睡觉是家常便饭。就这样,她和伙伴们一直坚持了十年,实现了当年的青春誓言。话剧九人也从起初“无资金、无经验、无单位”的“三无团队”,成长为拥有多部可以全国巡演、叫好又叫座的原创作品的优秀剧团。

非科班的戏剧人没那么多条条框框

对于一个非职业的民间剧团来说,“连演十年”原创话剧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话剧九人成立之初,一直被标以“斜杠青年”的标签,因为在台前幕后忙碌的剧团成员,除了演出,都还有自己的学业或者本职工作。

朱虹璇刚毕业时,没办法做全职戏剧人,于是就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做戏剧,还致力于做公益、支教、写自媒体。她认为:“非科班出身的导演不会有那么多框架的限制,可能我们会有一些比较飞一点的想法……平时的积累多少都会有一些帮助。”从兼职到全职,从编剧到兼任导演,朱虹璇被成员们视为剧团的灵魂。

2015年加入剧团的老演员孙逸舟参与过许多演出,但只有话剧九人让他决定长期留下来。“这个团队有少年意气,同时又有凝聚力,这两者综合起来是很不容易的,而它们在朱虹璇身上有非常好的体现。”孙逸舟直言,当他看到朱虹璇为自己热爱和认同的事情去付出心血时,“那种瞬间是很感染人的,让我觉得愿意和她一起把事情继续做好,做完美。”

最初只是台下观众的郑晓娟,被九人作品中的真诚打动,最终决定成为九人的一员。“在我内心还挺怀念在校园里那种跟很多老师、同学进行思想交流的氛围,所以第一次看到话剧九人的作品时,真的是眼前一亮,感觉找到了内心能够共鸣的东西。”作为一个没有戏剧专业知识的“小白”,从道具组到服化组,再到现在成为一名制作人,郑晓娟体验了剧组的许多岗位,从零开始积累经验。在筹备演出《落梅风》期间,郑晓娟还跟随道具组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如何制作和操作皮影。“我觉得,专业的成长应该是一直持续的过程。”郑晓娟的工作在银行,但她认为,工作和爱好并不冲突,总能找到办法平衡和调整。

2018年加入剧团的路雯曾是北京交通大学话剧团的成员,“毕业之后就再没有上舞台的机会了,但我一直都很渴望舞台。”幸运的是,她经朋友介绍加入了九人剧团。在《春逝》中,路雯饰演女物理学家,在校读博士的她在表演中也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做实验、写报告,这些生活经验让她的表演真实自然。

十年时光,剧团有了相对稳定的核心成员,培养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演出专业度上也有质的飞跃。朱虹璇表示,话剧九人走到第十年,不该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要时刻保持热情,保持谦逊,才能在未来大步前行。

知识分子系列话剧凸显“北大特质”

百年前的北大是思潮涌动,思想变革的中心,百年后从北大走出来的话剧九人同样带着这样的“北大特质”。不同的是,他们通过舞台,用戏剧探讨百年前和百年后青年知识分子的使命。这种真诚的理想主义气质,也在他们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得以展现。近年来,他们推出的《四张机》《春逝》等知识分子系列话剧,更是受到欢迎。

《四张机》灵感来源是20世纪初发生在北大的一则“轶事”:北大在上海组织了一场自主录取考试,由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不久的胡适负责国文阅卷。他翻阅到一名罗姓考生的国文卷,拍案叫好。却发现这名考生的其他科目成绩平平,数学甚至考了零分,达不到录取要求。但胡适仍然力排众议,最终“破格录取”了罗家伦。虽是坊间传闻,却令主创们不由想到:这个录取的结果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关于大学教育,关于青年治学百年前的教授们又作如何想?《四张机》的故事便由此展开。

《春逝》则取材自两位历史中真实的女性知识分子的故事。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物理学家吴健雄,于1936年远赴美国留学之前,曾在国内物理所工作了一年。与她朝夕相处的同事兼指导老师,便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物理学女博士”顾静徽。顾静徽和吴健雄作为师生兼同事,在那个条件极其困难的岁月里共同为科研目标奋斗。当时担任物理所所长的,正是爱国物理学家和剧作家丁西林。他们日常科研生活中的幽默趣味,在笑与泪中探求科学的精神,在时代偏见与内心选择中的碰撞与纠结,都在剧中一一展现。

目前九人剧团还正在筹备《双枰记》《对称性破缺》两部作品。这四部作品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以人物关系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虽然故事主题各有不同,但将历史与当下结合、充满文学趣味的文本风格以及充满知识分子风骨的古今呼应一贯承之。话剧九人让人看到来自新青年的思辨力和行动力以及给中国话剧舞台带来的新气象。

(记者:王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