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资料图片)
2015年大商所首倡“保险+期货”模式以来,该模式已连续7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期货市场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7年间,大商所累计投入资金约9亿元,开展600个项目,累计为160万农户提供了风险保障,共实现理赔近13亿元。
项目效果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正值第五个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本报推出“丰收节里看‘农保’”系列报道,通过农民的亲身经历,展现大商所以“保险+期货”为代表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县域全覆盖项目如何帮助农民丰产又丰收,听乡村中国里最朴实的声音讲述期货市场服务乡村振兴正在发生的真实故事。
河南省长垣市,黄河从这里转向东北奔向大海。河面平缓宁静,长垣市豫长合作社的负责人祝纲领带着记者来到他河岸边的田地。顺着祝纲领手指的方向望去,我们看到了好几片荒地,在四月的青绿中格外显眼。跟着他走进这些荒地,放眼望去都是被水泡黑了、折断了的玉米秸秆。祝纲领扒开地面的浮土,下面可以看到大量的半腐烂的玉米穗,上面早已经没有一粒玉米。
2021年7月,河南省遭受特大暴雨侵袭,长垣市也是主要受灾区域之一。强降雨带来的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使全市大约10万亩玉米绝产,20万亩玉米产量受到影响,减产约50%,且玉米质量下降,导致本年度玉米种植户损失惨重。祝纲领的合作社种植的3000亩玉米中,有100亩完全绝产,1000亩受到影响,直接损失20余万元。
春耕在即,正是购买农资、大把花钱的时候,遭受了损失的祝纲领却不那么慌,因为年初的时候他已经拿到了由大连商品交易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支持的“收入险”赔付款7.7万元,有效对冲了他的损失,缓解了他的资金压力。
自2016年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实施“市场化+补贴”政策以来,玉米价格波动加剧。近年来全国各地异常气候多发,连续遭遇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农民收入不确定性增加,加之河南省在2017年取消了玉米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该省玉米种植户对风险管理产品需求迫切。
为响应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要求,在大商所的支持下,由浙商期货牵头,南华期货、华融融达期货、华泰期货和大地期货等公司共同参与,太保产险河南分公司承保的玉米收入险县域覆盖项目落地长垣。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在项目落地之前,暴雨灾害已经发生,玉米产量已经受到大幅影响,由于已经承保的受灾地块不符合保险公司的合规流程,该项目落地一度受阻,最终,在大商所和长垣市政府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该项目成功出单。
项目运行期间,次生灾害影响持续发酵,部分地块的减产幅度远超预期。在此情况下,长垣市政府全程监督,相关部门各方协调,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全力配合,项目团队还引入世纪国源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长垣市玉米生长情况全程监控,并配合县农业部门及保险公司开展实地测产。项目各参与主体积极推动,让项目最大程度发挥保障作用。
最终,该项目共承保玉米15万亩,保障现货5.7万吨,实现赔付605.97万元,为4608户农民平均减少了大约10%的生产损失,为他们灾后恢复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浙商期货产业研究所研究员徐杨云涛介绍,“保险+期货”类项目中的收入险,可以同时保障作物的产量和价格两个要素,其使用标的公开、赔付合理,能够为参保者提供较为满意的保障水平,满足了部分农业生产主体的风险管理需求。农户通过支付一定数量的保费,购买玉米收入保险,保障玉米种植收入,不论是产量减少或者价格下跌,都能实现“跌多少赔多少”。
“买‘收入险’就是花小钱,买了个保障。如果出现天灾或者价格下跌,我有保底的收入,我反而不希望有赔付,因为那样说明我的收成好,价格高,我赚得更多。”祝纲领表示,“如果今年还有这样的保险,我还要继续投保,为所有的土地投保。”
2021年“保险+期货”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河南打造了一个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样本,为后期三部委农业保险在河南的试点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项目团队计划来年依托利用收入保险的平台,引入银行、基差收购和农资农具企业,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长垣市政府也计划在2022年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标准,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更好地保障农户的种植收入。
50年前,14岁的祝纲领因为肆虐的黄河大水而流浪他乡谋生,对土地的眷恋让他年近花甲又回到家乡发展农业。今天的黄河水面舒缓平静,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水患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现在,“保险+期货”也像小浪底水利工程一样,让农户的风险之河变得更加平稳,为无数在黄河畔辛勤劳作的河南农户,筑牢了防范风险的金融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