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天然气等初级原料和下游能源、塑料、化肥等石化中间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技、人民生活等各领域,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国防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化工产业实现量质双提升,2021年行业营收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0%和126.8%,双创历史新高,利润总额更是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16万亿元,产业总量大、体系全,在迈向化工强国的道路取得了长足发展。
(资料图)
同时也要看到,在“双碳”政策落地、国际市场环境复杂等背景下,石化行业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风险的考验,越来越多的石化产业企业开始参与期货市场管理风险。十年来,大商所持续扩大化工期货品种的产品供给,陆续推出多个塑化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在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助力产业企业对冲价格风险、实现稳健经营,为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期货力量。
不断深化改革,化工产业十年成绩单亮点满满
我国化工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国家不断强调“端牢能源饭碗”、加快调整能化产业结构的结果。过去十年间,化工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能源、化工保供能力不断加强,自给率不断提高,产业重点领域保持稳步增长,实现了预期指标。在“多煤、少油、缺气”的资源禀赋条件下,我国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形成了“石油化工为主体、煤化工多元化补充”的战略格局,主要产品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气均已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对于降低进口原油的依赖度、提高我国化工原材料保障能力意义重大。以聚丙烯为例,聚丙烯广泛用于家用物品、汽车、光纤等领域,是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和方便饭盒、食品包装袋等日用品的重要原料。煤化工技术快速发展后,我国聚丙烯产量从2012年的1122万吨增至2021年的2927万吨,年均增长率10%。
同时,我国化工产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使得我国化工产业快速崛起,市场规模、营收齐创新高,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化工大国:2021年,全行业营业收入14.45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6万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32%、42%;全行业进出口总额8600.8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35%,其中,出口总额2955.5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70%。
近年来,石化行业落后产能过剩的突出矛盾也得到有效缓解,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行业布局向园区化、基地化集结迈出新步伐。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616家,化工产业布局规模优势正在显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区三大石化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带动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
中国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表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原料配套最为齐全、发展潜力最大的化工产业体系,生产了全球40%的化学品,形成了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和石化商品市场。石化行业在近年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说明中国石化产业仍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更凸显了石化工业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民健康生活水平提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基础产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产融结合持续深化,期货市场始终相伴
过去十年,是化工产业链“蜕变”和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产融结合不断深化的十年。期货市场以其基础性功能,为化工产业企业提供了价格参考、规避风险的绝佳场所。
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国际贸易形势趋向复杂、产业结构深刻调整等因素,导致化工产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深化产融结合、利用衍生品市场管理风险逐步成为石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基差交易、含权贸易等新兴贸易模式的出现也改变了长久以来企业在现货市场“单打独斗”的局面,使此前传统贸易双方博弈的关系向合作共赢的关系转变。越来越多的化工产业企业转变经营思路与模式,尝试利用期货市场解决采购、生产、销售环节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以塑化产业为例,早期塑化产业企业对期货市场了解有限,利用衍生品市场解决采购、生产、销售环节遇到的各类问题的理念相对不成熟,产业链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随着期货市场逐步发展,塑化产业对期货市场认知、理解和运用不断加深,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基础性功能在优化产业贸易模式、打破上下游博弈困境、促进期现货市场有效连通中发挥了更深层次的作用。
“公司2007年开始参与期货交易。刚开始交易还有所顾虑,只是做少量的尝试性交易,后来逐步发现期货市场是转嫁风险和锁定利润的有效渠道,也是库存成本管理的重要工具。现在期货成为供应链集成服务过程中生产利润锁定、远期产成品预售的工具之一。”物产中大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交易管理部副经理责任人高泉都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
2016年以前,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化工产业市场的定价与贸易模式还是以“一口价”、上游挂牌销售、竞拍、月结等传统模式为主,在市场价格波动加剧的情况下买卖双方难以达成共识。随着大商所化工板块成交量与产业参与度的提升,产业企业广为认可的期货价格逐渐形成,以“期货价格+基差”定价的基差贸易模式开始被市场所接受。同时,随着大商所化工品种期货的不断完善,基差贸易、含权贸易等新型贸易模式开始被推广到各化工品种市场。得益于基差贸易等新型贸易模式将期货工具的功能发挥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化工产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兴致愈发浓厚。据大商所数据,2021年6个化工品期货交易法人客户持仓占比均超过70%,多家化工产业龙头企业参与大商所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华东等地塑化品贸易商普遍采用大商所期货价格进行基差贸易。如今大商所石化板块已成为大商所和全国期货市场上运行最成熟、产业参与度最高的板块之一。
“化工行业的贸易模式逐步从现货销售、远期预售向产融结合、基差交易等模式转变。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市场定价模式也将同步转变,从最初的石化厂出厂定价,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期货盘面加升贴水的方式来定价。”浙江明日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梁媚表示。
贴近产业打磨产品体系,提供精细化期货服务
时至今日,期货市场已经从产业陌生的交易市场发展成为产业认可的风险管理市场,化工产业的产融结合模式得到进一步深化。随着大商所化工板块场内市场不断发展,满足化工产业企业日益明确的个性化、精细化风险管理需求成为大连期货市场建设的重要方向。
大商所从石化产业实际需求出发,上市了6个石化期货和4个石化期权产品,为我国石化行业构建了从基础原料到加工产品、既有期货又有期权、既有场内又有场外的避险工具体系。2021年,大商所石化期货成交量、日均持仓量分别达7.8亿手、250万手,占大商所期货期权成交、持仓总量的33%、24%,市场运行质量持续提升,6个化工期货期现价格相关性、套期保值效率均超过90%,活跃合约连续性明显改善。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顺应产业趋势完善产品及规则制度的结果。近年来,大商所确立了“服务面向实体经济,创新紧跟市场需求”的发展理念,紧密结合石化产业等发展趋势和品种特点制定了促进期货合约功能发挥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一品一策”优化合约规则制度,包括优化交割质量标准、调整各指标升贴水和基准交割地等措施,确保期货合约始终瞄向市场主流现货商品,解决制约化工衍生品功能发挥和产业参与的“痛点”,促进市场功能发挥与石化产业需求的高水平匹配。
例如,在塑料化工领域,PVC等塑化品具有鲜明的品牌特征,贸易环节定价会参考品牌情况。而在PVC期货上市初期,期货价格未反映交割商品品牌信息,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为此,大商所2015年在PVC品种上率先实施品牌交割,设置了进入交割的品牌门槛,仅允许交易所认定的品牌才可进入期货交割,稳定了买方预期。在品牌交割制度实施后,PVC期货与华东地区主流现货产品的价格相关性保持在85%的较高水平,套期保值效率保持在90%以上。同时,2016年持仓客户数同比激增337%,客户参与意愿显著提升。
在PVC品种成熟运行多年后,品牌交割制度拓展至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品种,并持续扩容免检及交割品牌,引导现货市场主流的产品和品牌参与期货交割,助力更多实体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
在液体化工领域,大商所积极顺应产业变化,向新的苯乙烯主产区推进拓展交割布局,将交割区域覆盖面扩大至9省市,覆盖全国近90%的产销量,支持更多产销区企业参与交割。通过优化交割布局和发挥交割功能,便利产业企业进行实物交收,能够促进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供需间的有效对接,进而有助于消除市场分割,促进商品集散流通。
活跃合约连续性的改善,则是近年来大商所石化板块的又一项显著变化。大商所持续推进以做市商制度为核心,涵盖交易、交割、清算、风控、市场推广等全流程的工作方案,结合化工品种特点和市场变化“因品施策”,有效提升多个石化品种的主力合约连续性、近月合约活跃度。如苯乙烯期货2021年非1、5、9月份合约成交量、持仓量占比分别为68%、70%,较2020年同期提高了数倍,且每月均有交割。
除了高质量建设石化场内衍生品市场,大商所在场外同样开辟了服务石化的新“战场”。自2020年年底战略性启动“一圈两中心”场外市场建设,大商所围绕能源化工等三大板块先后推出基差交易、标准仓单交易、非标仓单交易等一系列场外业务的创新尝试。2021年,能化品种场外业务累计成交6277笔,成交名义金额达182.6亿元,占所有场外业务的34%。截至目前,共有96家化工板块场外会员积极主动参与。
立足新发展阶段,继续提高服务化工产业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化工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行业总体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我国化工产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期货市场作为现货市场的重要补充,多年来与化工产业相伴而行、协同发展,形成了产融结合、优势互补的行业发展趋势。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商所将继续紧密结合石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心打造、精心打磨化工衍生产品体系,为化工产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与产业一道凝聚合力,携手共建高质量发展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一是进一步丰富石化衍生品产品体系。加快推进纯苯、硫磺、乙醇、冰醋酸、石油焦等期货及乙二醇、苯乙烯等期权上市,进一步丰富产业风险管理工具箱;推进东北亚原油期货、集装箱运力期货等战略性期货品种研发上市,服务石化产业链对冲国际价格波动风险;并着眼绿色低碳国家战略,加强清洁能化产品的开发和设计。
二是立足产业需求优化已上市品种合约。加快推动塑料品种集团化交割制度落地、塑料品牌办法修订,聚焦石化产业需求在塑料品种及其他能化品种上不断的扩大交割区域,持续完善品种合约品牌交割制度,增加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品种免检交割品牌,围绕绿色理念不断完善优化现有品种合约规则,助力形成更加公开透明的绿色定价机制。
三是不断强化服务能力破解产业客户难题。进一步加大产业企业拓展力度,持续优化“大商所企风计划”“DCE·产业行”“产融基地”等市场服务品牌,发挥典型模式在化工产业中示范引领带动效应,深入推进场外期权、基差贸易等业务模式在产业企业中的应用,推动石化行业产融结合走向深处。
四是持续推动场内场外市场协同发展。丰富石化场外交易品种和工具,加大力度引入化工板块场外会员,打造以实体产业为主体、期现公司共同参与的场外生态圈,促进期货、现货价格联动。探索与能化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在场外平台建设企业交易专区,解决企业期现联动业务痛点。
五是紧跟内循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进乙二醇等国际化程度高的石化期货期权引入境外交易者,着力提升石化品种价格影响力,服务石化产业企业更好地参与全球贸易、国际石化产品更好地对接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