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如今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水不断提高、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适应人民改善生活品质新期待、补齐文化发展短板弱项?一座县城图书馆提升了人气、一个小城建设多个博物馆保护文物、一个图书漂流柜延长了阅读半径……本版今起推出“会后探落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系列报道,关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创新做法,寻觅公共服务发展中的文化力量。

——编者

周末,河南省延津县图书馆里,来来往往的读者比日里更多。人们戴着口罩排着队,保持安全距离进进出出,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来回忙碌。

“在延津,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日渐流行的休闲方式。2019年,来县图书馆借阅、参观的读者达到23万多人次,图书外借35万册次,而全县总人口才51万人。”谈起这些,延津县图书馆馆长范伟如数家珍:“这就是我们的人气嘛!”

延津县以农业为主,虽然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财政投入有限,但服务创新的力度无限。以延津县图书馆为例,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激活了公共图书馆的活力,延伸了阅读服务的半径,在当地营造了越来越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延津县图书馆也先后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和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这个“县城小馆”有怎样的秘诀?

休闲悦读,从“库房”变为新文化地标

“原来的县图书馆就是个小仓库,放不了多少书,更没有给读者留下阅读的地方。”谈起过去,范伟感慨颇多,“这样的条件,坚持来看书的读者能有多少?”

2007年,延津县决定修建新的图书馆,范伟也道出多年来的观察和思考:“很多人觉得,图书馆不就是个藏书、借书、读书的地方吗,还能有啥服务?这忽略了人们对舒适、温馨的需求,图书馆要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2010年,延津县图书馆新馆建成。建设伊始,延津县图书馆就在全省公共图书馆界率先提出“休闲阅读”概念,设立了两个休闲阅览室,内设90多个休闲座席和40多个座椅,室内光线柔和,特定时间还会播放轻音乐,也配备了空调、暖气,环境温馨舒适。

“图书馆过去像个‘库房’,夏天热冬天冷,借到书就想急着走,天气一不好就干脆不去了。”延津县第一高级中学的退休教师刘秋堂是个“书虫”,“如今我却在这里待不够,累了小憩、醒了读书,隔一段时间站起来活动活动,好不惬意!”刘秋堂说。

为了方便借阅,延津县图书馆还开通了数字图书馆业务、安装自助借还设备,并且建立了3D立体书屋,帮助孩子们体验立体式实景阅读。在专门设置的老年人和少儿阅览室里,则配备了不同高度和类型的桌椅,以适应不同年龄段读者的生理特点。盲人书架有专人打理,方便盲人借阅。

“阅读应该成为一种享受。”范伟说,图书馆新馆建成后,“已经成了延津县的一个新文化地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阅读、休闲。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推广阅读。俗话说爱屋及乌,我们这是‘爱馆及书’。”

送书上门,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图书馆不能被动地等读者上门。”新馆建成后,范伟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实现更大范围的阅读资源共享。

日里,范伟特别喜欢观察读者、和读者交流。大约6年前,一名少年引起了她的注意,“高中生模样,每周末都拿着五六个借书证来,背一大包书回去。”

这个高中生名叫许同杰,在县城读书,家住25公里外的石河村。小许爱读书,他同村的很多孩子也喜欢看书,但由于距离太远不方便来借阅,小许就利用周末时间给小伙伴们统一借书。

范伟随后去石河村调研,被孩子们真挚的眼神和对阅读的渴望打动了。2015年8月18日,石河村“萤火”小书屋作为县图书馆的服务点之一正式成立,就设在小许家二层西侧的房间里。650本书全部由县图书馆提供,都是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文学名著、历史知识和百科类书籍等。小许成了管理小书屋的志愿者,负责借还书和登记造册。如今,许同杰已经上大学,小书屋由他的母亲打理。

“村小学离我家不远,一到放学或者放假,很多孩子来这里读书。”许同杰说,县图书馆工作人员会定期来更换图书,累计更换达4000多册次,还多次在村里举办读书活动,“很好地解决了村里孩子‘读书难’的问题,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让阅读“走出去”的服务点不止一处。“2012年起,我们和县财政局合作,成立了延津县图书馆首个服务点,如今已建成的37个服务点覆盖了县内全部乡镇和街道。每个服务点都有统一的借阅和管理制度,配备图书500到2000册不等,并根据读者反馈定期更新。”范伟介绍,各服务点和县图书馆一样全部免费借阅。

“‘萤火’小书屋是我们直接在村里建立服务点的尝试,受经费和藏书数量的限制,还没办法大规模推广,但我们向基层、向农村延伸服务的方向不会变。”范伟说。

融入日常,开展多样互动的读书活动

2019年4月,延津县图书馆和县妇联、县教育体育局合作举办了面向全县中小学生的“给妈妈的一封信”活动。“本来以为现在写信的人不多,结果收到了600多封信。”范伟说。

紧接着,延津县图书馆组织了一场朗诵会,让孩子们自己诵读书信,将信中故事搬上舞台。活动当天,有800多名家长和孩子到场参加。14岁的留守儿童田小爱(化名)因父母离异多年,与母亲关系紧张,通过这场诵读会,母女俩说出了彼此的心声,田小爱也因此更加喜爱阅读和写作。

“如何让阅读融入日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仅仅有书籍和场地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更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范伟说,延津县图书馆每年举办的科普展览、学术讲座以及励志教育等活动不下100场。

“我懂得了老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小朋友要多关心老师。”翻看儿子小龙的“阅读存折”,家长马丽娟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

范伟说:“县图书馆每年会举办百日阅读活动,孩子会领到一本‘阅读存折’,阅读够一定时长,就登记一笔‘存款’,活动结束时,县图书馆会根据‘存款’奖励一本到一套不等的青少年读物。”马丽娟带着两个孩子连续参加了3届活动,孩子们的阅读量、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我们要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各种读书活动,引导读者崇尚阅读、坚持阅读,让阅读成为悦读。”范伟说,塑造人的精神气质,也是在塑造一个地区的文化风尚。(毕京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