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WiFi6》《生活中的伪装天线》《基站的奥秘》……近日,一系列科普视频的走红,让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重电)这所坐落在巴蜀大地上的高等职业院校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据了解,这些视频是在中国科协学风传承示范基地重电研学正风工作室的指导下制作完成的,通过中国科协学风涵养平台等渠道向全国推广。

在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的重电,早已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文化。在这里,师生科研活力十足,求实创新精神蔚然成风,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不断涌现。

面向社会传递科普知识

“每年学校都会抽出时间,向社会公众科普、传播电子信息类知识,传递科技创新、科研报国正能量。这几年,学校将科普工作摆在更高位置,使科普工作成为人才培育、教师团队锻造的重要载体。”重电通信工程学院党总支部书记、教授曾晓宏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校建有1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单位、4个区级科普基地,面向重庆市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普及智能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等领域的知识信息。

据介绍,在重电科普宣传推广工作中,最为突出的是该校张慧敏工作室牵头的“党建+科普”品牌活动。2021年,该工作室共制作科普视频24个、科普宣传册8套,开展科普知识宣讲40余场,线上线下科普受益人次累计超过100万。

此外,重电师生们还联合当地党群服务中心开发了“C语言电子设计”“编程猫趣味编程”等3门青少年科普课程,编写了图文并茂的教材,社区线下授课112课时,协办科学竞赛活动3场。

该校教师李饶设计的“超声波测距”“蓝牙翻页笔”等若干趣味实验,巧妙地融入了编程知识与电子技术,让孩子们对编程技术建立了极大的兴趣。

社区课程也给该校教师郭俊杰带来了启发,他把社区教育的任务式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课堂,重构了高职课程《嵌入式开发》教学大纲,把知识点融入模块任务,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

鼓励师生不停“进化”

高等职业院校该如何培养大国工匠,锻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新职人?重电通过不断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鼓励大家永远不要停止‘进化’,要在学校期间尽快找准奋斗的方向,不断释放自己创造的潜能。”在重电大讲堂上,重庆市劳模、移动技术专家周徐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名普通学子,成长为移动无线技术专家的奋斗历程。

重电大讲堂是重电打造的科研塑魂品牌,作为多样化科研交流平台,以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科研教育等为载体,强化科研方向凝练与引导,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学术品质和科研素养。

“周老师的讲座刷新了我对劳模的认识,他在通信领域努力拼搏、积极创新、勇于改革的经历,给咱们通信人树立了榜样,鼓励我在今后学习工作中勤于钻研、勇于创新,为国家新基建作出贡献。”该校一名2021级学生在听完讲座后这样说。

重电科研处处长许磊表示,以科研文化培育工匠,重电一方面延续传统“传技带徒”模式,按照1个教师团队带1个学生团队,参与到科研项目、专利研发、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中;另一方面,依托多种技术技能平台培养人才,创建了大师技能工作室、卓越人才班、工匠工坊、工程中心等。

比如张慧敏工作室的研发推广项目“城市路灯智能控制系统”,不仅实现了成果转化应用,惠及重庆及周边省市地区,还通过这个项目及其相关工作,培养了高技能人才达300余人。

据了解,2007年以来,重电培养了近1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涵盖近50个专业,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引导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曾晓宏对记者表示,营造浓郁的科研文化,让学生拥有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记者 唐 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