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掀起的风波,至今仍未消散。比起一个失控退群的爸爸,沉默的大多数是没退群的爸爸妈妈。

近日,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儿,实质上是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摆正,应该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简而言之,让家长的归家长,让老师的归老师。

长期以来,这条“经纬线”泾渭分明很难,但无限延伸很容易。老师给家长布置超标的任务,家长对老师有种种期待。一来二去,有的变本加厉,有的艰难维持着一种紧平衡。当然,也有的在沉默中爆发了。

实际上,为了给家长和学生“减负”,无论是在家长群布置作业,还是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早就是教育部明令禁止的行为,然而这股风气却屡禁不止。

家长群里,最让人不爽的是,老师把本不该家长做的事情给家长,而且很多功夫花在形式主义的事情上。这些家长眼中繁琐而无用的事情,也来自老师承载的大量与教学无关的事务性工作。一纸禁令解决不了问题,不去系统性地调整教育方法,改变教师选拔考评机制,只会把矛盾从一个端口引向另一个端口。

家长群外,考试改革、学生减负、家长参与育儿,在几种政策的夹缝中,关于孩子未来的焦虑始终存在,并随着竞争加剧而变得与日俱增。不管政策如何改变,教育资源有限是客观现实,自己的孩子要在漫长的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及高考中博弈未来,也是真真切切的。

这条主线之下,家长和老师往往难分你我,也很有可能都处于过载过劳的状态。对教育最焦虑的地方往往并不是资源最缺乏的地方,反而是资源最富集的地方。一场对稀缺教育资源的极致竞逐,发生在大城市乃至不断蔓延至二三线城市的新一代父母之间,成为他们在特殊处境中的时代选择。

这些人本身在争夺优势教育资源的竞争中长大,进入职场后再去博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从而获取相对优质的生活。为人父母后的他们,期望用教育这个最可及的资源,尽可能扫清孩子前程的种种障碍。

有人说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这话心酸,也矫情。被家长群绑架的家长们,虽早就忍无可忍,但大多数还是选择了一忍再忍。

以父母之名,你便不是自己。美国经济学教授德普克和齐利博蒂在《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一书中说,孩子数目少、对子女教育高度重视是典型的中产阶层家庭模式。这个模式如今在中国很多城市似曾相识,生育被“冷遇”,教育被“热捧”,家长高密度参与育儿。打开手机,家长群里的纷纷扰扰,折射的是一个新兴阶层慢慢崛起后,正陷入的集体困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