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国新办就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举行发布会。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预防病毒性疾病最有力的科技手段。我国已同步开展了基于5条技术路线的研发攻关,当前多个疫苗陆续在境外开展临床试验,总体工作进展顺利。我国将按照“两步走”方案,在全国范围实施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优先发起对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焦点一:重点人群覆盖冷链物流、海关边检、医疗疾控,农贸、海鲜市场等工作人员

曾益新表示,随着冬春季来临,各地温度都在下降,所以疫情防控形势将更加严峻,挑战更大。对部分重点人群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对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包括冷链物流人员、海关边检人员、医疗疾控人员,以及农贸市场、海鲜市场的工作人员和共交通的工作人员等,被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相对比其他人群更高。”曾益新表示,将这部分高风险人群优先保护好,至少有两个意义:疫苗接种对前述人群起到保护作用,也能够有利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有利于总体疫情防控工作。

曾益新强调,这一阶段对这部分重点人群的接种,只是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分步走”第一步,后续随着疫苗附条件上市或者正式批准上市,特别是随着生产供应保障能力、产量逐渐提升,对于涉及数亿人的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的高危人群及后续普通人群,疫苗接种工作都会全面有序地铺开。“我们的目标是力争通过主动免疫的方式建立起群体免疫保护力,使新冠肺炎疫情能够尽快得到更加有效控制。”

焦点二:群众何时能接种?——通过有序开展接种,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实现“应接尽接”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负责人崔钢表示,我国目前接种策略执行“两步走”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接种。其中,第一步主要针对部分重点人群开展接种,包括从事进口冷链、口岸检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鲜市场、公共交通、医疗疾控等感染风险比较高的工作人员,以及前往中高风险国家或者地区去工作或者学习的人员,尽力缓解输入性疫情防控的压力,降低本土病例发生和国内疫情爆发风险;

第二步,随着疫苗附条件获批上市,或疫苗产量的逐步提高,将会有更多的疫苗投入使用。通过有序开展接种,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实现“应接尽接”,逐步在各人群当中构筑起人群的免疫屏障,来阻断新冠病毒在国内的传播。

焦点三:新冠疫苗去哪打?——接种单位涵盖辖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综合医院 也考虑上门服务

当被问及新冠疫苗“怎么打”“去哪打”的问题,崔钢回应,通常情况下,接种单位都是设在辖区的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者综合医院,一般所在的辖区都是涵盖的。

“我们已要求各地及时公布辖区内接种点、能够接种疫苗的单位及服务时间等。如果接种涉及到一些集中的单位,我们也会考虑设立一些临时接种点,上门服务。当然,接种条件一定要严格规范。”崔钢表示,会通知相关单位或个人,提前预约新冠疫苗;此外,大家也可咨询所在的辖区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等机构信息发布平台。

焦点四:疫苗接种需要做哪些准备?——按当地要求携带身份证、出示健康码等接种后稍作停留以备观察

崔钢提醒,接种时,居民需按照当地安排和提醒,做好携带身份证等提前准备;所有接种单位都设在医疗机构,居民前往需做好个人防护,例如戴好口罩、扫健康码等,并按要求主动提供身体情况信息,例如有无药物过敏史,近期是否发烧等。

接种完毕后,居民还需按工作人员安排,尽可能在接种点停留一段时间,便于观察。随后,所有接种点会出具接种新冠疫苗的凭证,以备不时之需。

焦点五:新冠疫苗有效期多久?——半年以上基本没有疑问

“由于新冠病毒出现还不到一年,疫苗能提供多长时间的保护还不能下结论,但一些数据显示,疫苗保护期在半年以上是没有疑问的。”曾益新表示。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国一些疫苗启动一二期临床试验,很多志愿者参与其中,也一直在进行随访。数据显示,这些志愿者的抗体依然存在。此外,很多医疗机构也对康复出院的新冠病人随访,深圳市传染病医院对400多名出院病人的随访数据显示,最早出院的病人10个月后还存在抗体。曾益新表示,“这些数据都显示,疫苗保护期在半年以上没有太多疑问。但能不能保证5年、10年甚至终身免疫还不能下结论。”

“是不是像流感疫苗一样每年打一次,这里面有一个概念问题。”曾益新表示,“流感疫苗为什么每年打一次?不是说因为流感疫苗保护期不到一年,是因为流感病毒变异特别快,今年可能是这个亚型在流行,明年可能换了一个亚型在流行,所以我们要随时调整疫苗,而不是说因为疫苗的保护期是一年,是因为病毒变异了,不同的亚型在流行。所以,应该说不存在半年或者一年要重新再接种一次,比较乐观地估计,可能性不大。”

曾益新提醒,目前还没有任何疫苗保护率达到百分之百,特别是在当前群体免疫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建议即使打了疫苗,防护措施力度依然不减,更好保障大家的安全。

焦点六:接种疫苗后还要戴口罩吗?——即使打了疫苗防护措施仍然不减

疫苗接种后,其保护作用是否能达到百分之百?曾益新指出,尽管我们相信疫苗安全有效,但接种新冠疫苗后,还是要求大家继续维持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保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这些好习惯。毕竟疫苗的保护作用不是百分之百的,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疫苗说保护率达到百分之百的。而且特别是在当前群体免疫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即使打了疫苗,这些防护措施仍然不减,以更好地保障大家的安全。

焦点六:疫苗安全性如何?国内累计完成100余万剂次紧急接种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介绍,为保护高风险人群,我国在6月依法依规批准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7月起进行新冠疫苗紧急使用的接种工作。

据统计,7月以来,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高风险暴露人群进行了紧急接种,目前累计已经完成100多万剂次的新冠疫苗紧急接种工作。经过严格监测和追踪观察,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在赴境外高风险地区的6万余人中,也未出现严重感染的病例报告。

此外,郑忠伟表示,“这些赴境外去的人员,我们现在收集到的一些聚集性感染的案例,从这些案例当中也看出来,接种了疫苗的人和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的感染风险和感染程度有显著的差异。同期,我们用于紧急使用的灭活疫苗就是国药中生的两款、科兴的一款,在境外也在开展三期临床试验,到目前已累计有7.5万人、15万剂次人员的接种。研究表明,没有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

谈及针对接种不良反应的赔偿问题,郑忠伟指出,我国疫苗接种出现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的鉴定和补偿,实际上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各地也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疫苗接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补偿的相关制度,在具体实践工作当中也积累了经验,能够妥善处理疫苗接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补偿问题。这次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各地也会按照既有原则进行处理。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刘瀚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