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百岁老人站在农家小院内,以木棍作枪,一手扶枪托,一手抓枪口,眼睛盯着前方,随着一阵“杀”声响起,木棍笔直地刺向前方……这段视频曾在网上引发热议,也让万千网友第一次认识了这位家住四川广汉向阳镇三界村的抗战老兵马定新。
马老1937年出川,加入国民革命军31集团军85军91师273团3营机枪3连,奔赴江西、湖南、湖北,参与南昌会战、枣阳会战、老河口战役等多次血战,直到抗战结束后才回到家乡。
1月10日,马定新家人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今年104岁的马老于9日下午在家中安详离世。
老人去世前 交代后辈要懂得感恩
1月10日上午,马定新去世的消息在四川志愿者的朋友圈传开,但所有人都不敢相信,此前还能举着拐棍在院坝中表演步兵刺杀术,还能在水泥地上持枪匍匐前进的马老,突然就走了。
“大家都很意外和痛心。”马定新的侄儿告诉记者,马老的精神状态一直很好,104岁高龄还能清晰记得何时出川抗战、具体的部队番号、他们去过哪些地方作战等等细节,身体上也很少出现问题。
他说,三天前,马老如往常一样早起准备洗脸后出门散步,但他蹲下去后便起不来了,家人把他扶上床休息,并拨打120前来查看,“住了3天院,他就说要出院,要回家。”
9日上午11点左右,回家吃了些东西后,马老告诉家人,要懂得感恩,这些年很多热心志愿者来看他,帮助他们家庭,“他让我们要代他多感谢志愿者们,志愿者来了家里不能怠慢。”
交代完这些,马老休息了一阵。没过多久,当天下午5时许,马定新在家人的陪伴下,如睡着了一般,安详地走完了他一个多世纪的人生。
抗战爆发后 他替父从军上前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几千里外的四川广汉向阳镇三界村,在家务农的马定新接到“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征兵消息。
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村,有着“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大家都怕打仗,知道那是九死一生的事。
可在得知作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被抓了壮丁后,为了救回老父亲,家中排行老三的马定新找到当时的保长要换回父亲,他则加入了抗战队伍。
不久,他便与300位老乡一起离开老家,离开四川,被送往抗日前线。马定新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去往前线的路上有人准备逃跑,但他从没想过跑,“我知道当兵是我的命了,该去的就要去。”
离开广汉后,他们先到成都集中,之后步行前往重庆,再坐船奔赴湖北宜昌与部队会合。“我们用了快1个月时间,从成都走到了重庆,草鞋都磨烂完了。”马定新曾回忆那段经历说,在到宜昌时,已经是秋冬季节了,这群四川兵娃子还穿着短袖、衬衣和单裤。
亲历南昌会战 用机枪扫射鬼子
1938年初,马定新等新兵刚到宜昌,就近距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他们遭遇了日机轰炸。宜昌城里四处响起警报,密密麻麻的日军轰炸机从云里钻出来,也不分军民,就乱扔炸弹。
马定新躲在掩体下,看到20多架日军飞机从头顶飞过,炸弹密密麻麻地投下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就在身旁炸响。随着烟尘散去,他看到焦糊的尸体、散落的肢体,以及被炸毁烧毁的房屋,每次回忆起这一幕,他都无法平静。
之后,马定新加入31集团军85军91师273团3营机枪3连,从普通士兵升到了副班长,更是一名重机枪手。在他作为机枪手的抗战生涯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南昌之战。
1939年3月,中日两军围绕南昌发生了一系列争夺战,历时近两个月。中国军队虽然没能守住南昌,但给日军有生力量造成了极大杀伤,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一场重要战役。
“当时我们班配有马克沁重机枪,我是机枪手。”每次聊起那场战役,马定新整个人都会激动起来,两手演示着如何操作机枪,口中哒哒哒地模仿机枪怒吼声。他说,在战斗中机枪手都是敌人最想除掉的人,“但那时候杀红了眼,我也不知道撂倒过多少冲锋的鬼子,根本没想过自己还能活下来。”
拼刺刀技术 是跟日本人学的
从1937年出川到1945年抗战胜利,马定新和战友们经历了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多场战役的洗礼,其中不乏极为惨烈的白刃战。
马定新曾说,不得不承认,在战场上,日军的单兵素质和战斗能力远高于当时大部分的中国军人,尤其是枪法和近战搏杀的能力和技巧。而反观川军等部队,很多是临时招的农民,有的连枪都没见过,更别说什么作战技巧和战术了。
每次看到抗战神剧里,中国军人杀鬼子时的漂亮招式,马定新都会摇摇头说“那都是瞎编的”。马定新曾说,其他部队的情况他不晓得,但他们部队的拼刺刀技术是实战中跟着日本人学的。
经历过多次白刃战后,他们发现鬼子的拼刺刀方式更直接有效。每次俘虏日本人后,他们都会试着感化收编,还曾让日本人做过教官,教一些实战的拼刺刀方式。而这套步兵刺杀术,马定新记了一辈子,直到百岁之年还能完整演示出来。
“现在院坝里再看不到他演示这套拼刺刀法的身影了。”马定新的家人说,他们准备在1月12日火化马老遗体,13日将骨灰安葬在家乡。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力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