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两个孩子乘公交,只能一人免票”,最近一网友在网络理政平台上反映的遭遇引发了许多家长的共鸣。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都有类似规定,被吐槽也不是一回两回。
“限免一娃”,看似只是一张票的小事,却折射出公共政策“慢半拍”的问题。要看到,二孩政策落地数年有余,许多家庭出行是“拉大抱小”,公共服务仍然沿袭“一孩规矩”显然不合时宜。面对舆论争议,有地铁工作人员表示,固守旧规其实是出于安全考量,言下之意家长带两个孩子一起过闸机不安全。这或有一定合理之处,但应如何解决?开辟绿色通道就是既能兼顾社会需求,又可保障出行安全的一个方案,何乐而不为?
一座现代化城市的运行,三分靠建设,七分靠治理。而治理的水平,既体现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里,也蕴藏在日常生活、公共服务的细枝末节中。尤其在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市民诉求日益多元且不断迭代,治理能否与时俱进、观照细节,体现着城市治理的温度,关乎着每位市民的幸福感。比如,公共场所的母婴室为女性提供方便,可爸爸带娃的情况越来越多,站在门口用不了该咋办?多数卫生间只分男女,异性亲属带“一老一小”如厕如何避免尴尬?不难想象,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变化,类似诉求会越来越多,相应的治理方式必须因时而变。
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城市已有所行动。着眼老年人遭遇的“数字鸿沟”,北京对就医、购物、出行等多个场景进行适老化改造;针对“扶老携幼”的出行特征,上海、广州等城市在公共场所大力普及“第三卫生间”;为了缓解手机没电的旅途尴尬,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都上线了电源插座……为这些小事更新服务,会增加相关部门的工作量,但服务群众乃责任所系,优化服务没有终点。也要看到,这样的贴心服务目前还多局限在少数城市的少数场所,并未全面铺开,且多为商家牵头。相关部门也应立足本职、举一反三,在更多生活场景中完善服务细节,让获得感相伴市民的生活日常。
“城,所以盛民也。”公共政策提速增效,归根到底是坚持城市治理的“人民本位”。人群不同、需求多元,既然要精细化治理,就不能满足于“抓大放小”,而是要想方设法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哪怕一些群体是社会中的“少数”。公共政策的迅速、精准、贴心,也将成为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软实力。(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