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前国内水下考古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艘古代木质帆船,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是中国现代考古史上的大事件。也因而,这一沉睡水下150多年的“时间胶囊”里藏着什么,成为公众持续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航海日来临之际,“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特展将于明天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这是首个以长江口二号为主题的展览,它以古船自发现以来的时间线索为经,以相关的科学技术、历史人文、城市社会课题作纬,娓娓道来三个“故事”:古船的时代和上海城市发展、古船的发现和上海水下考古、古船的打捞和上海科技创新。展览展出的137组展品中,95组出水自古船,这些首次公开亮相的文物如同散落的拼图碎片,为人们拼凑出上海开埠初期的社会生活图景和水上航运的繁盛。
步入展厅,主入口是一个沙船船头,整场展览从长江口二号如何被发现开篇——2015年,考古工作者发现古船;2016至2021年,连续开展水下考古调查;2022年,古船被成功整体打捞出水并“安家”杨浦滨江。“上海作为一座‘以港兴市’的城市,研究长江口二号古船,对理解上海何以成为上海有着重要意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城市史研究部主任陈汉鸿介绍,本次展出的文物从历年出水的700余件文物中精选而出,印证了上海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资料图)
比如,此次亮相的一件18-19世纪越南合礼窑淡青釉水烟罐,系一类流行于中越边境及越南境内的器物,在广西地区通常被称作“烟煲”。该器胎釉特征及造型风格等与越南地区出土的水烟罐相近,应属越南地区窑口的产品。“由于目前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的该式器物仅此一件,可能属生活用品,船上或有越南籍船员。”陈汉鸿告诉记者,长江口二号木质船体构件经检测,既有东南亚出产的婆罗双属木材,也有国内产杉木和水杉;而在出水的文物中,一个木桶残件上墨书“时泰”二字,应为商户名。以上种种,显示出长江口二号古船及船货与国内、国外更加广大时空范围都有着技术、贸易和文化的联系。
一件清同治景德镇窑绿釉杯,因底部有同治纪年款,为判断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从目前已经掌握的线索可以得知,这是一艘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与上海开埠几乎同龄。彼时,中国正在从封建社会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社会剧烈变动。
长江口二号古船经初步判断其船型为沙船。这曾是往来上海港的典型船型,与“福船”“广船”“鸟船”并称我国古代四大海船。据史料记载,唐末宋初时上海及江苏沿海已有沙船作业,元明时期对江海漕运愈加重视,沙船运输业初具规模。康熙、乾隆年间,上海跃身为全国贸易大港和沙船漕运中心,史称“沙船之乡”。十九世纪中叶起,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涌进长江门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开办银行,上海港城协同,日趋繁盛。如今的上海市徽,图案中心便是扬帆出海的沙船,象征着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
“这些文物还只是全部文物的冰山一角。”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赵荦透露,长江口二号古船已探明有31个舱室,从已经打开的4个舱室看,每个舱室瓷器装载量估计在8000件左右,由此判断船载文物数量巨大,可能达数十万件。
长江口二号古船不仅对中国古代造船史、科技史、海交史、陶瓷史、经济史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它的水下考古调查和整体打捞出水,也为世界水下考古贡献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一次卓越实践。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是科技创新的大集成,展览现场呈现了诸多与之相关的硬核技术,比如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拿下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等。在国家文物局同意采取整体打捞方式对长江口二号进行保护后,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和上海打捞局设计打造出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打捞迁移技术”,成功将古船整体打捞出水、浮运进坞,为世界水下考古树立了新标杆。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感受到科技赋能考古,展览突破了纯展柜的展陈形式,利用投影造景等技术将“实物”与“原境”展示相结合,特别设计了裸眼3D展项、雾幕投影、实验室场景、全景式出水媒体show、打捞互动体验等重点展项,带给观众地域、空间、内容相融合的沉浸式体验。
展览还将在7月和8月的周五和周六配套推出主打亲子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通过探秘展览、亲子知识秀、儿童光影剧等形式加深观众对展览内容的认识,享受多元博物馆体验,丰富夜间休闲模式。
作者:李婷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