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行业,班型之争,不绝于耳。
线下,自上世纪末起源至今,先后衍生三种主流班型:90年代,以新东方为代表的大班课萌生;2010年左右,以学大为代表的1对1辅导崛起;今天,小班模式渐成主流,站上舞台中央。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地带。课程质量向来是影响教培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吸引和留住消费者的重要保障。
面对线下小班热,兜学兜会提醒,企业想在竞争中胜出,应思考如何打造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形成自身壁垒,同时注重培养内容的质量,培养用户学习的习惯,设计以“学情、课堂、作业”为核心话题,以“教学指导+专题培训+科研引领”为路径的研训方案,采用“项目研究+课堂实践+研讨标准+经验总结”的方式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和完善教师质量和准入制度。
为了落实基于学情开展“小班化”教学,提升课堂质量,兜学兜会表示,一直坚持以学情为主,从教师培养维度出发,结合育人规律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创新适合大部分学情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同时优化为教师成长搭建的tst一体化平台,进一步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机制与氛围,提高教师自身研修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
依托平台,兜学兜会实现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过程监测。通过后台数据自动统计分析,生成学生课堂学习报告,呈现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后互动的情况,及时将学习目标达成度反馈给学生。同时,将课堂教学报告推送给授课教师,反馈学生考勤、学习目标达成度、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等情况。而教师则根据报告对自身教学方法、手段、重难点的把握进行诊断和改进,以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从行业发展趋势而言,没有一家公司不把“一对多”看成重要战略。尤其因为一些人在早前就存有“一对一规模不经济的疑虑”(虽然事实上并非如此),与之相对,都认为一对多更加经济化。市场需求决定其可试性。填鸭式、满堂灌的教法已经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唯有通过产品质量、课堂质量的竞争,树立“产品为学服务”的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才能实现培训市场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转变。
当下而言,不论采用哪种运营模式,生源多元化、班型多维度的问题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培训机构早期的管理难度高、教研产品开发周期长,导致成本高、盈利难。数据显示,创办一个中小型培训机构,启动资金 50万起,而第一年的投入至少需要 100万。加上教育品牌培育和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极易发生资金链断裂现象。
其次,市场上很多培训机构师资水平良莠不齐,学生群体的定位不够清晰。单纯把老师和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组合在一起,并不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标准教研普及化,多数生源还是来自于机构自身的存量,很难带来增量;而低线城市运营方在招生过程中也存在博弈;教研产品也不好把控,种类少了不能吸引各年龄段的用户,不具备匹配高利润附加值产品的能力,而种类过于丰富、贪多贪全又会带来超高的管理难度。
人才匮乏也是中小机构创业和管理的大问题。目前整个教培行业在规划、筹建、招商、品类管理、生源管理方面都还有不少缺陷,关停整治的新闻屡见不鲜,而这正是因为缺少既懂商业运营又懂教育产品的复合型人才。
尽管低线城市这一赛道上除头部机构试水外,还没有独角兽,运营模式也还处于基础阶段,但大多数从业者都对其抱有积极态度。教育服务具有高度体验化、高度情感链接的特点,短期内学生和家长对社交需求、交流互动、实感体验的需要还无法被线上教育取代,完备的教研服务输出,既可以满足孩子全方位成长的需求,又能为家长提供安全便利的环境,以消费粘性和社群效应促使品牌提升和品牌增值。
要做好一名教育服务者,实现教育增量的价值,首先要明确清晰的定位,提供的产品要立足于孩子和家长的多层次学习和消费需求;其次要进行系统思考,打通资源壁垒,实现一体化运营、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推广,保障业态高效组合、合理布局、相互引流、互利互赢,积极探索共享机制,维护多方互信协作。如此,教培行业,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