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之后,教育行业开始大规模的反思,教育行业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教育企业是否还有未来?
而另一边的家长们也陷入了迷茫。有家长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在小学阶段一直都参加课外培训,因为孩子所在班级人数多,老师顾不过来,也难以满足基础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她说:“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有些家庭请得起私教,现在不让开培训班,岂不是差距越来越大。”但也有许多家长表示拥护,“作为家长,终于可以省心了,不然娃娃累,家长也累啊,无序竞争就是零和博弈。”
两者的担心都有道理,但如果回归问题的本质进行思考,就会发现《意见》也许短期内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但长远来看是势在必行。
首先要承认的是家长们的焦虑源自共同的目的:让孩子成功、过上良好的生活。而在家长们的认知中,成功往往与高学历息息相关、高学历又与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紧紧绑定,最后得出“如果要成功,就一定要好好学习、上个好大学”这种看似正确的结论。
但回到现实,读好书就一定能过上好的生活吗?成功要求的只是读书的能力吗?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过上良好生活所需要的能力绝不仅限于应试能力,所以《意见》的出台很大程度上就是防止家长、孩子们“一条路走到黑”,过分内卷从而导致更大的损失。
并且,《意见》虽然严格限制了“学科类辅导班”,但对艺术体育类的辅导班却不做更多限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向记者表示,《意见》只是不支持学生在校外参加学科类培训,对于思维训练、素质拓展、音体美和个性化的需求,校外培训尚有其发挥空间,未来也需要向这些方向转型,从多角度保障孩子的全面发展。
对此,青少年素质教育领域头部企业胜者教育董事长张益铭表示:“教育行业要朝着国家支持、公众满意的方向努力。”在他看来,校外各类教育机构不能抢夺学校的主体教育地位,要做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这是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也是中国少年及其家长真正需要的。
张益铭于2003年创立胜者教育品牌,是“胜者少年163模型”的奠基人,他致力于赋能中国三亿青少年成长,让中国少年成为世界的榜样。胜者教育正是学校教育有机补充的典型,主要的课程内容按照“胜者少年163模型”进行设置。所谓“胜者少年163模型”,就是张益铭根据多年教育经验,总结形成的一套普适于中国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学习思维理论体系——通过挖掘每个孩子独有的天赋,培养少年“6”大特质:身体意志、学识与眼界、自我驱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智慧、感恩的心、社会责任感,形成“3”个思维模型,即艺术思维、建筑思维、辩证思维。
以胜者教育的《胜者少年二十二条军规》为例,这一体系一方面锤炼孩子们的身体意志,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军队纪律,什么是团队精神,另一方面让孩子们在训练过程中学会“担当”。还有“挑战者”赛事系列课程,旨在激发孩子们的身体潜能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胜者教育还研发了丰富有趣的“探索家”系列研学活动,能够丰富孩子们的阅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和格局,还有财商和演说训练,能够增强孩子的自我驱动与表达能力。
张益铭表示:“在胜者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活动,在学校的课堂上一般是很少涉及的,而这些正是当下时代对于中国少年的具体要求,我们希望胜者少年可以在未来获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不是仅仅局限于优秀的成绩,更在于他们的天赋的激发、特质的培养以及思维的构建,这是课堂教学和传统培训所不能给予的,也是胜者教育致力于补全的。”
胜者教育的努力方向,或许可以为不少教育企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