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发出之后,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很多教育领域企业仍然在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除了教育培训巨头好未来、高途、新东方等公司股价重挫,众多教育行业企业包括一些大厂都陆续传来了裁员的风波,不少人认为国内教培行业进入了空前的困局,未来堪忧。

教育行业要怎么走才能突破困局?教育企业应该如何转型?教育行业企业的未来在哪里?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每一个教育行业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必答题。

一、“双减”政策深意

弄清楚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原因,我们才知道应该做出哪些修正,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简而言之,政策的根本意图在于维持国内教育生态的公平性。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很多家庭实现阶层跃迁的重要途径,也是所剩不多的途径。因此,以高考为锚点的教育事业的公平性是一个不容侵犯、不可触碰的红线。

但是在资本的扩张下,国内的学科教培行业已经变成了所有家长都不得不参与的军备竞赛。随着国内学科教培行业快速发展和蔓延,大家都不得不陷入一场名副其实的内卷过程。这对于高考的公平性原则,对于孩子的全方位的素质发展,对于家庭的教学成本都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

此次“双减”相关政策对于学科教育打击力度如此之强的原因,正是因为学科教育对于教学公平性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伴随着国家“三胎政策”的出台,对于这种军备竞赛的喊停,其实应该是在教育行业从业者意料之中的,靴子落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二、教育行业的未来

红线固然不能碰,教育行业的未来发展应该朝什么样的方向走,才能有前途、有生命力地一直走下去?

个人认为,未来的教育产业应该满足以下几个层面的要求:国家支持、学生及家长乐于接受、对于社会和时代有贡献。

首先是要做国家政策层面支持的事——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方向,做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

中考和高考的优秀成绩,不仅是学校地位和名誉的最大影响因素,也是学生和家长的最根本需求,因此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无论是学校主体意愿、师资培养方向,还是从学生及家长的需求出发,都是把考考上好学校放在第一位,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思维模式的锻炼自然而然成为了短板。这块素质教育短板正是需要校外的教育行业去进行补足的,而国家对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和全方面能力的培养就是一直大力支持的。

其次是要做孩子们乐于接受的,也是满足家长需求的——激发天赋、能力提升、特质培养,让孩子爱学,让家长满意。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老师单方面输出的“教”,而没有学生反馈和互动的“学”,这样的行为不能称之为教学。因此,教学活动必须首先满足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而让孩子们感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点在于激发孩子们的天赋,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天赋,有了天赋自然就有浓厚的热忱和兴趣,就有了不竭的自驱力。

在胜者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系中,认为每一个孩子的天赋是独一无二的,有一些孩子喜欢语文、有些孩子喜欢物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对学科教学兴趣索然,其天赋是在于“学科学习和考试”之外的。因此,如何让孩子们的天赋被找到并被激发,才是真正的“不束缚于考分、不被高考决定命运”的根本手段。这样的内容自然是孩子们乐于主动接受的,也是家长们乐见其成的。

对于大多数天赋并不在于“考试”的孩子来说,学校能做的工作有限,这一部分自然而然就应该有更多的教育行业的企业花心思、下力气去补充和丰富起来,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有机辅助,与学校教学互动并形成有机补充。

最后是要做对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要有贡献的事——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为社会和时代培养人才,为三亿中国青少年成长赋能。

政策的出台是为了促进教育环境与生态的公平,也是为了学校和校外教育行业能够有机统一地共同和长远发展。作为教育行业从业者,要想清楚自己的优势以及学校教育的短板在哪里,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培养对社会和时代有用的人才。

教育从业者要始终秉持教育的初心,而教育初心也是每一个教育从业者的利器,以此次转型为契机,做国家支持、学生和家长满意、有益于社会和时代的工作,满足社会丰富多元的教育需求,与学校教育成为有机互补,教育行业从业者依然可以有光明的未来,在这个社会和时代发挥独特的作用并做出自己的贡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