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以来有70多家上市公司更名,本栏认为公司更名要能自圆其说,要符合上市公司实际情况,不能蹭热点,必须要有理有据,要能体现公司的主营业务,不能想改啥就改啥。
比较经典的改名是有公司更名为匹凸匹,结果受到管理层和投资者的一致诟病,这就是蹭热点的典型。本栏认为,上市公司在两个前提下可以更名。一是通过了重大资产重组,公司主营业务和大股东都发生了变化,即完成了借壳上市,此时可以更名。二是上市公司通过重大资产购买,主营业务出现了变更,原先的主营业务已经颓废,新的主营业务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有三种情况本栏认为不适合更名。一是公司计划投资某个新领域;二是投资了某个热门领域但是营收所占比例太低,例如没有超过一半;三是公司双主业或者多主业之后就给自己起名叫某某高科、某某高新、某某科技,毕竟高科技这事,太玄乎,都这么弄最终满市场的都是高科技概念股。
假如某公司觉得现在新能源电池比较热门,然后要么收购一家新能源电池企业,要么参股一家,然后就给自己改名某某电池,但事实上,公司主营业务还是原本的传统行业,新能源电池的营收占比微乎其微,这样的更名就不太合适,属于明显的蹭热点。
还有更不靠谱的,就是公司计划向哪个方向发展,结果八字还没一撇,就先要改名,这样的做法也不合适。
上述两类不适合更名的情况比较好理解,另外一种情况比较隐蔽,但本栏认为也不适合更名。这就是公司通过重大资产购买,将公司主要的资产都变更成新的行业,从而从报表上看,公司主营业务发生了改变,于是公司提出更名。
但事实上,很多重大资产购买的时候,都是上市公司支付了大量现金或者股票,然后溢价10倍甚至更多去收购资产,于是从财务报表上显示这部分资产的价值量很高,而且还有业绩承诺对未来三年的业绩提供保证,表面上看,公司的主营业务确实改变了,但是真相可能并非如此。
公司原本的传统业务都是实打实的资产,没有水分,但是新收购的资产都是高溢价买入,那么其中的理性价值部分可能并不高,而且很多公司在三年业绩承诺期过后都会出现收购标的业绩大幅下滑的情况,此时原本主营业务可能就会占据上风,所以刚刚收购时的资产高价值可能属于假象,此时如果上市公司进行更名操作,最终倒霉的还是中小投资者。
本栏认为,这样的公司应该在业绩承诺期过后的一两年,确认业绩没有出现大幅下滑,所购买的资产确实有能力撑起主营业务的重担,到时候再进行更名才是比较审慎的。
此外,对于更名为某某高科的这类公司,投资者也要认真研究一下上市公司的真实科技含量,别认为名字叫高科就是高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