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年报消息:近日,2019-2020年度国家奖学金名单新鲜出炉,复旦大学共有179名本科生和424名研究生获奖。好学上进、与真理同行,他们是奖学金的获得者,更是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青年。其中3位获奖者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曹禹杰
满绩高手的书虫人文学子的标兵
在复旦本科学习中,曹禹杰继承中文系严谨笃实的学术传统,坚持好学力行的求知态度,在阅读中探索人生和世界的可能性。他是三年读书700余册的“书虫”,在2019-2020学年里,获评国家奖学金及复旦大学优秀学生标兵。
良好作息带来好运气
曹禹杰很害怕“满绩高手”的标签。“4.0只是一个没有温度的数字。”作为人文社科的学生,他觉得绩点只是大学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冰冷数据背后,他更看重一门课程最后是否能给自己的成长带来新的、异质的经验。
“我比较愚钝,常常事倍功半。”谦虚的曹禹杰将自己的满绩归因于“好运气”。但在“好运气”背后,是他每天坚持早晨六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的良好作息、反复温习与批注的文献和书籍。
对于中文系的本科同学而言,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积累至关重要。曹禹杰为了更好掌握课内所学,从入学开始就坚持“三遍学习法”:上完课当天或第二天早晨先整理课堂笔记,周末复习一遍,下周上课前再温习一次。
丰富多元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学习令曹禹杰获益匪浅,但是他不愿意止步于此,“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沈从文在《从文自传》的诉说一直激励着曹禹杰,以文学和阅读为工具,不断拓宽人生的边界,发现更加真实的世界。
热衷阅读霸榜图书馆
作为走读生,曹禹杰每天上下学需要耗时近两个小时,所以他也习惯于在地铁上阅读。“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要带着七八本书,常常是去学校的路上翻一本,回家的时候再看另一本。”
除了读书,曹禹杰也很喜欢触摸纸张的感觉。去年5月,在图书馆借阅流通服务逐步常态化以后,他通过馆际互借系统借阅图书三十余本,位居图书馆借阅榜首。除此之外,曹禹杰还热衷于买书,去年仅用半年时间就填满了新买的书架。
目前,曹禹杰已经获得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推免资格。在未来,他希望自己可以阅读更多的书。快乐且包容、自由且开放,曹禹杰期待自己向上发展,同时愿意扎根于人海,揭开世界的面纱,做一个真正的人文学子。
刘佳兴
口罩分配的优化志愿抗疫的担当
2019-2020学年华为奖学金,上海市“青春力量·责任担当”志愿抗疫优秀案例“二等奖”、复旦大学优秀学生标兵……来自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刘佳兴,是这些奖项的所有者。
主动请缨加入技术队
在刘佳兴看来,优秀体现着一个人或团队在群体中的突出价值,表现在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两个方面。而如果一个人可以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有机结合,把握事物的本质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做到优秀。
实现个人价值,是刘佳兴对自己的要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在突出的供需矛盾下,上海市亟需一种科学的口罩分配方案。了解到这个情形后,由公共卫生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学生组成的海宇技术攻关团队向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请缨,请求提供分配方案。刘佳兴也主动加入,希望可以在技术支持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梳理数据保证公平性
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罗力的指导下,他们在短时间内搭建了口罩预约配售系统。这一系统服务了上海市2500万左右人口、6077居(村)委会、1182家指定药店等,提高了口罩资源分配效率。
刘佳兴回忆说:“由于数据收集流程冗长,我们基本上到晚上才能拿到完整数据,因此时常需要熬夜到第二日凌晨四五点才能完成工作。”作为技术负责人,他身先士卒,在克服数据处理复杂、人手不足和系统需求不断追加等种种困难之后,抓紧每分每秒,开展了系统设计、人员分工和服务搭建等工作,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工。
在这样一种高度紧绷的状态下,刘佳兴难免感到疲惫。然而,即便如此,他也会反反复复地确认系统功能是否无误,保证次日的口罩分配工作顺利进行。这样的坚持在2个月后看到了成效——口罩的供给配售逐渐步入正轨,市政府对该系统也作出了积极的反馈。“按照我们提供的配额方案,药店人员会将一只只口罩公平、高效地交给每位居民。”他说。
刘佳兴将其称为自己2020年的高光时刻,“想到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研发口罩系统,在疫情期间辅助上海市的精细化管理,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余愫
临终关怀的温暖赤子之心的展望
连续两年获评国家奖学金,四年绩点综合排名第一,在复旦一路走来,余愫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深有感慨。
志愿服务抚恤临终者
大一寒假期间,余愫的母亲不幸因病离世,这对她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原本对理论和机制更感兴趣的余愫逐渐对生老病死的问题产生了更多感性认知,使得她最终由基础医学转专业到了临床医学。
大二开始,余愫加入了复旦生命关怀协会社团,参与安宁疗护、陪伴青年罕见病患者等活动,去病房和患者、家属聊天,帮助他们搜集健康资讯或医疗政策。“奇妙的是,我做志愿者有段时间的一位帮助对象长得特别像我妈妈。”在冥冥的巧合中,她自己的心灵仿佛也得到了抚慰。
在生命关怀协会的经历引发了余愫的思考,促使她作出从单纯参与志愿活动转变到组织志愿活动的决定。随后,余愫和同学们在枫林校区发起临终关怀志愿服务。他们设计了一个名为“生命绘本”的项目,通过与养老院的老人们多次深入交流,了解到他们的生平故事,用各种年轻化的形式将这些素材制作成绘本,最后送给老人。
医学知识帮助更多人
余愫曾对伙伴们说:“我们都是医学生,设计这些项目不是跟谁去比有多好,而是自己要反过来想它们对医学生真的有吸引力、有帮助吗?”她认为,医学不同于其他生命科学,其核心不仅仅是探索和发展,更在于提供帮助和时常安慰。对于医学生、尤其临床医学生而言,如果在真正穿上白大褂前没能实践参与这些志愿活动,或许会留下一些遗憾。
对余愫而言,做志愿服务也是一种“放松”。去年返校后,她还参与了复旦上医的抗疫主题原创话剧《山河无恙》,饰演一名小护士,从八九月份就开始了熟悉剧本,和主创团队一起,再现抗疫一线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故事。
赤子之心不灭,因为学医,让余愫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目前,她已经通过复旦首批“卓博计划”学员选拔,将在医学院继续完成博士学位。在以后,她希望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