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你在家乖乖吃饭,好好上网课,妈妈现在有任务,很快就回来……”3月12日凌晨,青岛胶州市里岔镇青年党员崔晓宁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给已经熟睡的女儿留了张便签。刚脱下防护服不久的她,脸上还留着护目镜压出的印痕。

疫情发生后,崔晓宁承担了大量随访流调任务,每天电话就要打上百个。近一周来,连续加班的她,每天到家时孩子已经睡下,清早离开时孩子仍在睡梦中,虽然住在同一屋檐下,女儿却见不到妈妈。3月11日这天,崔晓宁原本答应女儿晚上一定早点回来陪她。可当天上午,崔晓宁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崔晓宁所在的里岔镇朱戈新村大朱戈网格有1700多人,以留守的老年人居多。很多老年人没有健康码,进行核酸检测时,个人信息要靠人工录入,工作量很大。“我们组去了好几个村,在村里检测到晚上10点多,接到指挥部电话后,又转去朱戈工业园支援,为下夜班的工人进行检测。”虽已是春日,胶州的天气还颇为寒凉,为了方便操作,戴着橡胶手套采集信息的崔晓宁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顺利完成了1500余人的检测,女儿一连打来好几个视频通话她却一个也顾不上接。

“本来想着抽空回过去,谁知道一忙起来就到了凌晨。”看着微信里女儿那些“已取消”的通话邀请,崔晓宁也会遗憾。但疫情就是命令,她的目光又瞬时坚毅,“战斗在最前沿,是我们党员的职责所在。”

疫情发生后,胶州迅速响应,5000多名青年党员冲锋在前,第一时间下沉村(社区)网格,发挥青年党员“排头兵”“冲锋手”作用,让党旗飘扬在抗疫一线。

“您好,我是禹城市车站派出所工作人员,现在正在做流调工作,需要了解一些信息……”3月12日下午4时许,禹城市车站派出所疫情防控流调工作组工作人员徐星明,一边询问一边登记。“流调工作需要细之又细,不能有丝毫遗漏。”徐星明说,但是因为时间跨度较长,当事人只有一些记忆“碎片”,需要通过不断询问调查,像拼图一样把他们的活动轨迹拼起来,为排查各类接触人员提供支撑。

今年34岁的徐星明,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用行动保护家乡,做好疫情战场上的‘侦察兵’。”徐星明的声音有些嘶哑。

3月10日凌晨,徐星明接到指令后立刻披上衣服赶赴车站派出所,开展流调排查工作,电话一夜没有停过。“不停拨打电话询问行踪轨迹,打完电话还要撰写流调报告,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是常态。”不是打电话就是敲键盘,由于长时间坐着,徐星明与同事的身上都贴着膏药。

在工作中,有时不仅要询问当事人生活轨迹情况,还要疏导情绪、普及涉疫法律知识,徐星明非常有耐心。一位外地返禹男子因为父亲刚刚去世,心情低落。徐星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耐心安抚他的情绪,最终做通了工作。

“爸爸,你回来吃饭吗?”去卫生间的间隙看到2岁孩子的视频,徐星明眼圈一红。徐星明的妻子是一名高三教师,留在学校吃住,孩子由岳母照看。这段时间,除了中午匆匆回父母家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做顿饭外,他也是吃住在单位。

一面面党旗飘扬,一个个战斗堡垒矗立。车站派出所流调队员与病毒拼速度、抢时间,争分夺秒,截至3月13日,车站派出所已完成3700余条流调信息。(贺莹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