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经济而言,受土耳其大地震影响最大的不是产出,而是物流运输及其格局,特别是对国际油气能源运输格局、油气管道布局的冲击,这种影响可能会相当深远。大地震后,土耳其作为国际油气运输枢纽的地位能否保持值得关注,这也给抬升土耳其国际油气运输枢纽地位的构想投下了阴影。

2月6日、7日发生的大地震迄今已经夺走了土耳其、叙利亚两国数万条生命。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的受影响总人数超过2600万人,给土耳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重创。


(资料图)

多年来,土耳其经济增长业绩颇为炫目,曾被国际市场视为最热门、最有前途的新兴市场国家之一。然而,自2013年达到9575亿美元之后,以美元现价计算的土耳其名义GDP总体趋向萎缩,2014年至2020年一路下降至7201亿美元,尚不及2008年的7708亿美元,此后虽然有所反弹,但2022年土耳其名义GDP(8535亿美元)仍不及2012年(8801亿美元),人均GDP(9961美元)不及2008年(10778美元)。曾经被遏制的高通胀和货币快速贬值卷土重来,土耳其通货膨胀率之高位居世界前列。考虑到土耳其全国失业率和贫困率分别高达10.8%和17.1%,为经合组织国家相关指标之首,此时此刻又遭大地震打击,土耳其经济前景黯淡。

对世界经济而言,土耳其、叙利亚两国经济规模在全球经济版图上占比较小,不足以产生较大冲击。不过,对整个世界经济而言,受大地震影响最大的不是产出,而是物流运输及其格局,特别是对国际油气能源运输格局、油气管道布局的冲击,这种影响很可能会相当深远。

土耳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是国际贸易物流运输的枢纽。特别是世界最大能源进口消费区欧洲和中东、中亚—里海两大油气能源富集区分居土耳其两侧,这一区位使得土耳其成为国际能源运输特别是油气管道运输的枢纽,国际政治的角逐又进一步抬升了土耳其作为国际油气运输枢纽的地位。

不过,该国位于多个地质板块交汇之处,地壳断裂带众多,96%的国土位于地震带上,地震风险高。这场大地震后,市场预期会将相关风险计算在内,土耳其已建成和拟建设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价值将因此受到影响,投资建设的融资成本等将显著上升。

当前值得关注的是大地震对国际油气管道布局的影响。土耳其最重要的油气运输枢纽港、中亚原油出口门户杰伊汉港虽然不是这场地震的震中,但离震中不远,而且因这次地震而关闭。这座港口是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Baku-Tbilisi-Ceyhan,简称“巴第杰管道”、BTC)和基尔库克—杰伊汉两大输油管道的交汇点,其中巴第杰管道设计年运输能力5000万吨(约100万桶/日),基尔库克—杰伊汉管道设计运输能力150万桶/日。实际运营中,仅巴第杰管道一路原油输送量2021年和2022年就已分别达到20047万桶、22439万桶,船期数据显示地震前夕该港原油船货流量在100万桶/日左右。大地震后,土耳其作为国际油气运输枢纽的地位能否保持值得关注,这也给抬升土耳其国际油气运输枢纽地位的构想投下了阴影。

受大地震影响,欧洲油气供给“去俄罗斯化”的计划或将更多地依赖北非、西非,而不是如同以前构想的那样大量依靠取道土耳其、绕开俄罗斯的中亚—里海油气。

这一欧洲油气进口来源的中长期变动,不仅可能给北非、西非的政治格局带来冲击,也意味着欧洲能源供给困局中长期将进一步加剧。从经济角度看,俄罗斯是欧洲就近获取丰裕廉价能源供给的最佳选择,也有能力自主保持国内基本秩序,而西亚、北非、西非政局极易动荡,如果欧洲油气进口路线变更,那么对欧洲而言并非最佳选择。

1973年石油危机,当时的欧洲之所以对阿拉伯地区石油输出国的要求全盘接受不敢有异议,是因为那一年整个西欧能源消费的93%依赖后来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供给;彼时欧洲之所以如此一面倒压倒性依赖中东石油,是因为在美国主导的“冷战”格局之下,欧洲与邻近的苏联油气“脱钩”,全面转向中东石油又无可替代。殷鉴未远,欧洲此番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