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在我国,农业保险具有明确的政策属性,作为护航“三农”的重要手段,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进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农民收益等起到关键作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势头良好,提供风险保障从2012年0.9万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4.78万亿元,已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

农业保险“安全网”织得牢,农民在面对风险灾害时才有底气。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全国多省近年着力推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落地开花,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去年夏秋季节,一些地区因为“南旱北涝”天气造成不同程度粮食减产,参加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益保险的农户,获得了高额保险理赔。近十年间,我国农业保险赔款显著增加,从2012年的148.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20.19亿元,初步发挥了农业保险对于损失补偿和恢复生产的作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圆满收官。国家发改委总结道,五年来,乡村振兴形成新格局,乡村产业实现新发展,乡村生态展现新气象,乡村文化孕育新风貌,乡村治理开创新局面,农村民生跃上新水平。农业保险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深挖地方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创新开发特色险种,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农业保险发展焕发出新生机。一方面,科技不断赋能农业保险。各地监管部门建立农险综合服务平台,险企农险经营的电子化、线上化、智能化程度大大提升,农业保险在科技推动下不断拓展防灾减损、农业贷款、智慧养殖等相关服务;另一方面,绿色或碳减排理念正在融入农业保险产品中,有险企尝试开发出一些以碳吸纳和碳交易为目标的农业保险险种,助推乡村绿色生态建设。同时,在规则制定层面,保险业也在不断探索革新。例如,保险业首次从行业自律层面,对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和森林保险的承保理赔服务进行规范统一,确保农险客户获得统一标准的保险服务,解决农户从事种养林产业的后顾之忧。

农业保险的这些发展离不开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支持。2007年起,中央财政为农业保险投保农户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拉开了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序幕。2021年,中央财政拨付保费补贴333.45亿元,带动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965.18亿元,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4.78万亿元。去年末,财政部又下达2022年第二笔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中央财政此次下达保费补贴金额达125.14亿元。跟2021年相比,中央财政对地方以及中央单位的保费补贴均有增长。相对于“行政救灾”式的财政资金运用,农业保险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既扩大了风险保障能力,又提升了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当然,我国农业保险尚存一些短板。比如,目前农业保险产品仍以生产环节物化成本保险为主,对于新型经营主体而言,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涉农保险难以满足需要。承保理赔不规范、定损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影响参保农户的获得感和农业保险健康发展。农业保险与其他政策协同不够,教育薄弱也导致部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同感不强。

这些不足具有挑战,同时也蕴含机遇。对于各级财政部门而言,应加强与农业农村、保险监管、林草等有关单位以及承保机构的协同,推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与其他农村金融和支农惠农政策有机整合,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地方政府需要协同保险机构普及保险知识,加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保险公司应加强农业保险精确承保精准理赔,推进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农业保险业务中的应用,并加快专业交叉性、复合型保险科技人员的培养。

抓住发展机遇,提升保障水平和竞争力,农业保险要为农民撑好“防护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持续为服务“三农”做出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