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广州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2)》(下称“报告”)。
该报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部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主题的年度性综合智库报告,已经成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高水平一流智库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资料图)
报告阐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使命任务、机遇挑战,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举措、成效,解读研判政策、形势、热点问题,分析了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挑战,提出了前瞻性、针对性建议,全方位多角度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与实践参考。
4月28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围绕报告内容举行了“202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家研讨会。
与会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GDP达到12.6万亿元,拥有5个GDP万亿元量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6万家,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5家,首次超越纽约湾区。
“这部蓝皮书的核心主线和核心观点是什么?一句话,就是大湾区如何从全面的协同走向深度的融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表示。“蓝皮书在多个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从多个视角来细致描绘粤港澳大湾区当前的协同发展情况,为未来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报告分析,在世界局势动荡变革、世纪疫情波及全球、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不利环境下,2021-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新型发展新机制加快形成,中心城市、重大合作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发挥,“1小时生活圈”基本实现,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步伐坚实有力。
粤港澳大湾区进入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十位,“深圳—香港—广州科学技术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新指数排名第二位。目前,大湾区内共有5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孵化器和众创空间、PCT国际专利有效申请全国最多,研发费用(R&D)超过36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7%。
报告展望,2023-2024年,大湾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建设将跃上新水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由“蓝图”变“美景”,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将进一步提高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能级”,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高地”,前海叠加发挥多项政策利好效应正在成为引领大湾区新时代发展强力引擎。
报告建议,要在要素高效流动的机制设计、规则有效衔接的制度探索、环境稳定透明的形象塑造、文化交流互鉴的人文培育等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协调发展、深度融合。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建立城市群交通协同发展机制,着力强化数字新基建支撑力和应用实效。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就全面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对策建议。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钟韵建议,要以重点平台的智慧创新、更加系统全面的规则对接和科技创新为抓手,促进粤港澳深度融合。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