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呱呱落“沪”的新办企业多不多、好不好?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新近披露的一组数据给出答案:2020年上海新设企业41.79万户,比2019年增长13.7%;注册资本达27630.08亿元,比上年猛增34.0%,逆势创新高!
如果转换成日均数据,那么上海去年日均新设企业1665户,比上年增长12.8%。每天数以千计的新生企业,显示上海这片投资创业的沃土,在不断向好的营商环境中,正奋力“育先机、开新局”。
更开放:外资跨过疫情“筑巢”
企业的“准生”,往往与一部法律甚至一条政策紧密相关。徐进至今还记得去年1月1日那天收到的最大“新年红包”——和美国朋友一起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营业执照,这也是上海颁出的首张中国自然人出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营业执照。
去年伊始,《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这部外商投资领域的基础性法律首次明确,中国自然人可以作为境内投资人投资外商投资企业,从法律层面保障了中国自然人的合法权益。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介绍,上海外资企业集聚度较高,类似企业需求很多,《外商投资法》的实施进一步激活了外商投资上海的热情,也大大加快了办照速度。
积极探索在电信、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放宽外资持股比例;推进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临港新片区大胆闯、大胆试,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去年5月,新片区管委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共同发布《全面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一批企业随之而“生”——
全国首家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高达10亿元;外商独资的汇丰金融科技公司,注册资本3400万美元……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30日,临港新片区共有外资企业1573户,其中2019年8月20日至去年11月底,累计设立外资企业515户,注册资本超90亿美元。
过去一年,上海用“更开放”的魄力,持续标注这片外商投资首选地。去年,上海实际吸收外资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截至去年12月底,上海共有外商投资企业93264户,比上年增长2.4%;注册资本7264.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8%。
更包容:各类市场主体“逆势飞扬”
透视2020年的上海企业“新生”数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是排名前二的行业,两个行业门类的新设企业数量共计22.75万家,占去年本市新设企业的半壁江山。数字印证实力:上海市场主体的活力并未受疫情影响,而在这背后,上海市场监管部门不断破壁营商环境的“痛点”,用包容姿态迎接新生业态,加速市场回暖。
去年7月15日,盒小马(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黄浦区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企业落地后迅速成为“早餐工程”升级中的重要一员。该公司在全国首创“网订柜取”模式,按照过去现制现售的标准本来行不通,但市场监管部门在考察这种新业态后,放宽了最低面积要求,让企业得以在不设立就餐区的情况下申请小型餐饮店,并可申请热食类食品制售大类资质,解决了餐品类别限制的问题。8月中旬,盒小马上海6家门店同开,最快的一家门店仅用两天就完成了主要证照的审核。
同样受益的还有逸刻便利店。去年,逸刻在上海开出超过百家门店。记者查询发现,不少门店的许可证在主体业态一栏标明 “餐饮服务经营者(全部使用半成品加工)”。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处副处长黄丽瑢表示,监管部门去年从政策层面上打破了零售、餐饮之间的行业隔阂,为便利店多样化经营“赋能”。
站在市场主体视角去寻找他们的需求,俯下身子倾听企业的想法,把营商环境的“痛点”变成“亮点”,才能确保更多市场主体能够危中见机、“逆势飞扬”。去年初,上海彦昕园林装饰有限公司法人陈进瞄准机遇想要开一家新公司,陈进发现,通过开办企业“一窗通”,他不需要踏出家门半步,就可在手机上获取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公司业务“一键启动”。此后,上海政务服务数字化再进一步,企业凭借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就可开立银行账户,无纸化开户“最后一公里”被打通。
数据显示,上海去年每千人新设企业17户。截至去年底,全市每千人拥有企业99户,创业密度不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