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一盆清水,就能把蔬菜水果洗干净;浇花从没用过自来水龙头里的新水;一个人每月只用1吨水,仅为人均用水量的三分之一……
这些,房山区52岁市民欧阳湘萍是如何做到的?
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北京人家,只是在一些角落里与众不同。
“我家的洗衣机比别人家的高,对不对?”洗衣前,欧阳湘萍主动揭秘。原来,她把洗衣机垫高了40厘米,在正下方砌了一个蓄水池,洗衣机排出的水可以直接流入蓄水池。
抬头朝上看,洗衣机的上方还有一个白色的水箱,连着几根不同方向的水管。其中一根连着蓄水池,用水泵一抽,收集的水就被抽进来了。
还有一根连着隔壁的马桶水箱,那边一按,水箱里的水就会“跑”过去冲厕所了。“马桶用水虽不起眼,却是最浪费的地方。”欧阳湘萍自己动手改造,让马桶“喝”上洗衣水。
她家的水龙头也有门道,每一个水龙头上都有“节水嘴”,洗手抹肥皂时,只要用手背轻轻一碰,水流就会临时关闭,缩短了关水龙头的时间,避免大量自来水白白流走。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社区里,很多家庭都藏着自己的“节水经”。
在延庆区儒林街道办事处温泉西里社区住了几十年,60多岁的居民李明琴已经将节水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在她家厨房水池下方的柜子里,有一个专门存放废水的水桶。池中的废水能通过软管直接流入水桶,存起来进行二次利用。
洗衣用水是家庭用水的“大头儿”,李明琴采取分类洗涤的方式节水。家里所有的小件衣物都是手洗,大件衣服攒够一缸再用洗衣机洗。不论手洗还是洗衣机洗,洗衣水都会专门用大盆来装,经沉淀后的第一遍水用来擦地,第二遍水用来冲马桶。
在李明琴家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家庭用水的“微循环”,除了洗衣,洗米洗菜也是如此。淘过米的水她会先用来洗菜,然后再用于浇花;洗过手、脸的水先洗毛巾,然后洗抹布。而家里随处可见的大盆小盆,就是实现“微循环”的重要工具。
家住西城区月坛街道铁四社区的84岁居民王梦亭也有不少节水高招。每年夏天一到,空调外挂机的冷凝水就会滴滴答答白白流走,既造成浪费,又容易制造邻里矛盾。王梦亭用一块木板把水接住,再通过自制导管,把冷凝水引到指定的简易水槽里,收集起来用于浇花。
看着家里卫生间冲水都是用自来水,王梦亭觉得太浪费了。于是,曾经当过水暖工程师的他着手改造家中冲厕系统。他在厨房和卫生间之间安装了“简易下水道”,厨房的洗菜水、淘米水可以流到卫生间,储存在塑料储水箱里。再用废油桶改成的“舀水器”舀水冲厕,这样节水的办法既方便又卫生,很受家人的欢迎。仅此一项改造,就让家里实现了从之前的月人均耗水量3吨降为现在的1吨。
如果要问节水的窍门是什么?这些节水达人们的答案非常一致:重复再重复。他们开动脑筋、动手改造,尽可能地增加水的重复使用频率,提高利用效率,以实际行动为北京节水做贡献。
(记者:叶晓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