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中学是由国人创办的第一所新式中学,历史悠久,是沪上名校。慕名来南洋中学求学的,有远涉重洋的归国华侨子弟,也有云南、四川、广东、江西、安 徽、浙江等省的好学青年远道而来,住校攻读。时间追溯到1923年,二十岁的巴金与三哥李尧林决定去上海求学,巴金和哥哥报考十分顺利,成为南洋中学的插班生……”德育课堂就在校园中,校史也就是德育教材。2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下午的展示课上,来自高一(3)班的李辰悦,将巴金和南洋中学的缘分娓娓道来,让前来实地走访的各地代表印象深刻。
用活校园课堂,传承红色基因
南洋中学还有一支“团圆钟”护卫团支部。一座气势恢弘、音质淳厚的青铜挂钟坐落在南洋中学馆臧丰富的校史博物馆背后——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70周年,巴金先生曾两度投入朝鲜战场,并在1961年完成了中篇小说《团圆》。今年开学,南洋中学把这座青铜挂钟命名为“团圆钟”,高二(5)班成为了守护 “团圆钟”的护卫团支部。
南洋中学还有一个“雷经天班”。雷经天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著名将领,参加了北伐、南昌起义和长征,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和百色起义,是陕甘宁边区和新中国法制建设的主要奠基人,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去年9月30日即国家烈士纪念日当天,南洋中学挂牌成立了雷经天班,旨在联合探索思政课的新路径。
依托校史,讲好南洋故事;设境导学,用活校园课堂,南洋中学注重红色基因的传承,并不断在实践中加以创新。
南洋中学校长王圣春说:“南洋百年的校史跨越三个世纪,真实地镌刻着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生动烙印,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阶段缩影。南洋中学的校史,更是一部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珍贵宝库。”
校史入心,激发爱国情怀
南洋模范中学源自南洋公学(即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1896年南洋公学建立,下设四院,一为师范院,二为上院,三为中院,四为外院。其中外院是公学的附属高等小学,也就是南洋模范中学的前身。南洋公学的建立,就是近现代国人自主发奋图强、“科教救国”的产物。
在百年南模校史中,有金山区第一位共产党员李一谔等烈士校友红色文化故事,也有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张光斗等院士校友。在百年后的今天,他们的故事,都成为学生们学习“四史”最鲜活的课本,激励着每一个南模的学子。
南洋模范中学党委书记陈宏观介绍说,在南模,五育并举、融入学校篮球教育、交响乐教育特色,班级篮球联赛、新生音乐会已经坚持20余年。同时,学校不断丰富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激发爱国、爱校、爱家、爱社区的真挚情感。
在南洋模范中学,学校戏剧社的同学们正在编排一部短剧《青锋从军》——1950年,几位南模学子决定创办一份壁报,定名为《青锋》。“青锋”的含义一是“青年先锋”,二是“锋利的宝剑”。一位同学提议,为什么不试试给毛主席写一封信,请他来为壁报题写报头?
7天后,学生们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及附上的三年字形的“青锋”题词。戏剧社指导老师苏哲伦正在指导学生排演这场复原当时情景的《青锋从军》短剧。短剧选取同学们收到主席题词后张贴壁报创刊号的场景,以小见大,展现新中国上海青年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相统一的家国情怀。
在隔壁教室里,青马班的师生们正在进行热烈的研讨——聚焦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年,谈一谈每一个人的切身感受。学生们说:“虽然我们不在浦东,但浦东的变化我们都能看得到,感受得到,作为上海的一份子,让我感觉上海的日新月异,以及自己身上的使命担当和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