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日前印发《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清单在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规范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规范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方面明确作出18条规定,全面减轻教师非教学任务负担。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此前披露,要加大中小学教师减负督查力度,目前全国已经有20个省份出台了减负清单,预计年内所有的省份都会出台减负清单。
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由来已久,各种教学的、非教学的任务占用了各地基层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各地次第出台的减负清单,明确指向这些事务,如黑龙江、湖南、四川、云南等省份规定,不得开展未经同级党委审批报备的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活动;天津、湖南、海南、青海等地提出,严禁随意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确需借用应履行相应审批备案程序,借用期限原则上不超过半年;多省份在减负清单上都提到,减轻报表填写工作负担,规范微信工作群、政务App(应用程序)等进校园。
中小学教师杂事如此之多,让人惊讶。这也有助于增进公众对教师的认知:“你看,教师负担重,并不是矫情。”前段时间,一位小学生家长因为不堪批改作业的压力“怒退”家长群上了热搜。“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的声音,在引发众多家长共鸣的同时,也让教师大倒苦水:太忙了,只好让家长分劳一部分作业。
每一项减负事宜,都对应着一堆繁杂的事务、一群无奈也无解的教师。
现实地看,尽管教师确实不应该把批改作业的事情推给家长,但教师杂事太多,也属实情。也因此,给教师减负,绝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自律行为,而是优化教育环境、净化教育生态的关键性举措。
从根本上把加诸中小学的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屏蔽掉,不要总是给他们安排大量非教学的事务性工作。
眼下,各地既然已经出台了减负清单,就应该强化落实、监督以及责任追究,要有时间表、路线图,不能只是一纸空文。毕竟,教师减负牵动的是简政放权、改革创新的大课题。这中间,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认识到减负的重要性,此外,也要避免各种功利性的评比、检查、推销进入校园。至少相关管理部门要有底气为中小学设立一张严密的滤网,而不是把学校看作是一种利益、一个市场。
一方面,要坚决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厘清家校的边界;另一方面,也要全面减轻教师非教学任务负担,把教师从杂务中解脱出来。
教师减负,家长减负,学生减负,这三者其实是一个同频共振的关系,存在很大的正相关性。说到底,减负本来就应该成为教师、家长、学生的共识。只有这些关系都理顺了,教育教学的生态才会越来越好,家长、教师、学生的关系才会越来越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