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万物并秀,江苏如皋的广袤田野上处处洋溢着生机活力。从传统耕种到新技术种养,从量少低价销路不畅到线上线下供不应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一批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依靠技术、专业知识筑梦乡野,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面貌,耕耘着属于“新农人”的田园牧歌。


(资料图)

筑梦乡村 甜蜜有“梨”致富有方

走进磨头镇福寿家庭农场的梨园,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处处弥漫着沁人果香,农场负责人邓珣正带着工人在梨园内忙碌着,采摘、分拣、装箱,一派喜悦丰收的景象。

今年是邓珣返乡创业的第4年。出村、进城,这是不少农村青年的人生轨迹。当同龄人都在走出去时,这个90后的姑娘却选择返乡,成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新农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在农业发展的前景很广阔,加上父母年纪大了,我就想着回来帮忙,把农场做出特色。”邓珣说。

尽管干劲十足,但缺乏经验却让开局困难重重。好在,邓珣勤劳智慧、敢闯敢为,通过请教专家、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借鉴优秀同行的生产管理经验,将新技术与传统种植相结合,用科学的方法种植果树,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农场。如今,在邓珣的努力下,福寿家庭农场的种植规模已接近90亩,涵盖草莓、翠冠梨、桃子等多种水果,这些水果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每年可以给邓珣带来50万元的收益。

自己腰包鼓了,邓珣也不忘带民致富。“农场这么大,我们一家人肯定忙不过来,所以我们就招聘了周边的村民,让他们过来帮忙,给他们开工资,增加他们的收入。”邓珣说,从城市返乡创业,她从没后悔过。

融合发展 多元种植让土地生“金”

在磨头镇吉春家庭农场,放眼望去,一片绿意盎然,一颗颗菜花长势喜人,绿色的叶子包裹着白白嫩嫩的菜花,甚是惹人喜爱。

农场负责人赵吉春是一位爱折腾、不服输的女性创业者。早在家庭农场成立之初,这里还是个传统的稻麦种植农场,一年到头,农场的亩产利润并不高。“当时承包了500亩的地,种的稻麦和莲蓬。”赵吉春说,稻麦和荷花管理起来都不太麻烦,但是相对应的,亩产也不算高。

想发展,就得突破固有的种植模式,带着这样的想法,赵吉春去多个农场学习,最终按照当地的土壤特性引进了黑塌菜、花菜、黄豆、玉米和萝卜,最终形成了农场现在多元化的种植模式。“说实话,一开始也不会种这些蔬菜,就自己一点点地学。”慢慢学习、尝试,赵吉春引进的蔬菜都生长得很好,一送到市场就被抢购一空,还签订了长久的定向订单,真正实现了土地生“金”。

正午大棚内的气温确实“烤”人,而当收到客户订货信息,赵吉春觉得这就是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她说:“心血花下去,能得到消费者认可,真的非常开心,远远比农产品创造的效益带来的愉悦要多。”

服务周边 “头雁”领航带动致富

“新农人”的到来让传统农业焕发生机,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更是“头雁”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走进磨头镇丁冒村金旺家庭农场的大棚,西红柿、玉米、枸杞、水芹……不同种类的特色蔬菜长势喜人、色彩缤纷。农场主王小龙退伍回乡后承包了村里30亩的土地种植蔬菜,经过1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金旺已扩大到现在的400亩,成功入选全国家庭农场典型,王小龙也成为当地有名的“种菜大王”。

“我刚起步的时候经验不足,不管是种植方式还是销售模式都有所欠缺,多亏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如皋市农业农村局专家给予的技术指导,这才有了如今的金旺。”王小龙说。

在创新种植模式的同时,金旺农场还通过科研机构引进了物联网技术、水肥一体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等新型配套技术。打开手机APP,就能通过监控设备随时随地观察大棚里的一草一木;拧开阀门,就是配比好的灌溉水和肥料。

“智慧农业需要年轻人,加入‘头雁’我更希望将学习到的技术分享给农民,通过带动引领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王小龙说,他们将把标准化的技术教给有需要的人,让对方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农产品,再通过农场对接的平台把农产品推广出去。(徐郸郸、王琦)

[编辑:高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