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宜宾市屏山县距今约4500年的叫化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一个红褐色陶杯,轰动一时。专家判断,这个陶杯是当时的酒器。

作为宜宾出土文物中最古老的酒具,这个陶杯见证了酒都宜宾4500年的酿酒历史。

五千年前的陶杯,盛着怎样的酒?怎样的月光?又经历了怎样的岁月风霜?

文物承载着人类文明,即便只存于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却铭记着岁月的更迭、历史的原貌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星河璀璨,江清野旷。

陶杯的主人很可能是一名部落女性。她仰望星空,依据星辰的指引,掌握四时的变化。她要决定播种及收获的时间,分配渔猎的成果,识别迁徙的方向,还将剩余的果蔬粮食酿造成美酒……

也许她就是最早给陶杯注酒的人,而有幸饮酒的人,应该都是为部落作出过贡献的人,或孔武英勇,或德高望重……

酒杯空了,月光满了。一个部落的仰望,伴随篝火的闪亮,萌动着生命的张扬。

这个部落生活在金沙江畔,可能是僰人的祖先。红褐色陶杯的赫然出现,证明了早在5000年前宜宾就已经有了人类繁衍生息,并以氏族部落的形成进入原始渔猎和农耕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遗址中还发掘出一把半月形的石刀,应该是当时的收割工具。这里已由依赖自然采集的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种养业经济。

先秦时期,僰人普遍种植水稻,宜宾城近郊山谷祠东汉岩墓中出土的陶田,出现了自流灌溉、稻田养鱼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证实了当时农耕文明的辉煌。

泱泱五千载,宜宾拥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生态环境优势,这一地貌单元结构为当地提供了优良水质和大气,加之湿润季风,形成了热量丰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适宜、雨热同季等优势气候条件,造就了今天宜宾广阔的生物带,为酿酒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环境。

地跨北纬27°50′-29°16′与东经103°36′-105°21′之间的宜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粮农组织定义为“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白酒的地区”。

“川酒甲天下,精华在宜宾。”从先秦的清酒,秦汉的蒟酱果酒,唐代重碧春酒,宋代荔枝绿、姚子雪麴,到明清杂粮酒,五粮液从岁月深处流淌而来,带着宜宾千年酿酒文化的精华,如星辰般闪耀于中国酒文化的历史长河。

【将进酒Bar】五千年的陶杯,盛着怎样的酒?怎样的月光?

奔腾的文化巨流中,翻涌着五千年中华文明波涛。一捧黄泥,一掬清水,一担五谷,在时间里,是谁炼化了谁?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自早古生界浅海环境开始,这里经过海水浸没、退走,地壳抬升,河床下切,风化剥蚀和堆积……

新生代最新纪第四纪后,宜宾形成了现在的地质地貌,土质特别利于酿酒,地表沉积了很厚的黏土,土温亦是酿酒有利条件。据《宜宾市志》中记载,经多年测录,宜宾全年气温保持平均值19.8℃-19.9℃,其低温参数适宜于酿酒微生物生长。

金沙江畔部落首领的陶杯,连同她脚下的泥土一起,被埋进深邃的岁月时光之中。

新石器时代已远去,陶杯及这片土地的故事还在继续,这里的泥土滋生润养万物,成窖酿化美酒。

相传,大禹治水时由于洪水肆虐,劳动人民在与洪水搏斗的过程中苦不堪言。有人把酿好的酒送给抗洪军士及身患风湿的百姓,人们喝了后,感到全身的酸疼和疲乏好像都没了,浑身有力,最终取得了治水的胜利。

陶杯是目前宜宾出土文物中最古老的酒具,是宜宾有4500年酿酒史的实物证据。

五粮液酿造所有窖泥取自当地特有的弱酸性黄黏土,含有适量砂砾,有助于酿酒微生物的持续呼吸。五粮液古窖池窖泥至今是国家博物馆唯一收藏的“活文物”。

中华文明是人类唯一不曾断流的文明。文化传承生生不息,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土地生活繁衍,留下了无数绮丽传说。

这片弥漫酒香的土地上,从祭祀、营养到助兴、社交,酒已成为礼的代表、诗的伴侣。

诗人的流浪,总在入川出蜀间。

公元765年春天,53岁的杜甫弃官漂泊西南,到戎州,他用豪气干云掀起笔底波澜,写尽民间疾苦。

在戎州东楼,宜宾水土孕育出的五粮液前身佳酿“重碧春酒”和“荔枝绿”给诗人莫大慰藉,写出《宴戎州杨使君东楼》:“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

770年冬,有雪覆舟中。千古“诗圣”长眠舟中,留下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挂念:“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江西诗派始祖黄庭坚,被贬来到了戎州,并在此讲学教士,效法王羲之兰亭集会修建了曲水流觞。

九曲形流杯池,峡谷林泉中文人雅士聚集,他们山水为友,“落星石”为伴,在岩壁上留下石刻题记。

在戎州黄庭坚尝到了“姚子雪麴”,写下《安乐泉颂》:

“姚子雪麴,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老夫手风,须此晨药。眼花作颂,颠倒淡墨。”

如今的五粮液,保留了姚子雪麴的神韵,更以大国浓香的经典代表蜚声世界。

五千年的陶酒杯,盛着迷人的酒,盛着醉人的月光,更盛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的神秘技艺和动人的传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