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阳澄湖,北有七里海”。七里海的河蟹在整个华北地区享有盛誉。曾与“银鱼”“芦苇草”齐名,被群众称为七里海“三宗宝”。根据《宁河县志》记载,宁河县特产银鱼、冰鲜、紫蟹,在明代已是贡品。明代通判范兆祥曾记载当时宫廷亲自收缴银鱼、冰鲜、紫蟹等贡品时的情况,“宫厂黄旗压境开”“弦诵喧啾”,百姓需“频年纳贡”。
宁河县七里海渔业资源丰富,生产历史悠久。境内中部地区,曾出土战国至汉时各式“陶网坠”“丽蚌网坠”等渔具。2000多年前,当地已有人从事紫蟹捕捞活动,在滩涂煮盐的同时,又在河渠泽海中捕捞水鲜,至战国时期已颇具规模。
清代文人有诗赞曰:“丹蟹小如钱,霜螯曲如拳,捕从津淀水,载付卫河船……冗盍谋一醉,此物最肥鲜。”可见,明、清时期七里海河蟹在中国特产中的地位和深远影响,七里海河蟹味道鲜美至极,让文人墨客为之流连忘返。
(资料图片)
七里海因为每年秋季盛产蟹虾,“居民呼之曰蟹秋”。前人有诗云:“非海偏名海,波涛纵大观。渔村环水聚,蟹舍绕流寒。”
20世纪60年代是七里海河蟹的自然增殖鼎盛时期,每年捕捞60余万公斤。秋季正值河蟹收获季节,傍晚,常常有河蟹从水田、芦苇、池边爬上来,沿街爬进农民院子。肥硕的七里海河蟹每天通过水路运至天津市区,当时用来包装河蟹的大苇篓上印着蓝色的十字标志,这蓝色的十字标志是七里海河蟹的象征,其价格远远高于其他地方的河蟹。
七里海河蟹因其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而深受京津冀地区百姓喜爱。七里海河蟹体形匀称,近方形,蟹体厚重,甲壳坚硬,有光泽。背部青灰色,腹部乳白色,蟹黄绛紫色,脂膏乳白色,蟹肉洁白细嫩,味道鲜美。七里海河蟹头部和胸部成一体,体长约5.4厘米、宽6厘米左右,体背有圆方形的背甲,呈青灰色。
相传当年唐太宗李世民还未登基时,落难于七里海茫茫芦苇荡,胯下骏马陷足于软泥之中不得动弹,恰逢此时潮汐刚至,只只肥美的螃蟹涌潮而来,骏马恰好借其硬壳,蹄飞奔跑,所以七里海的河蟹壳上都有一只深深的马蹄印。其腹部灰白色,较扁平,分七节,其形状雌蟹呈圆形,雄蟹呈凸起的三角形,所以雌雄蟹又俗称为“圆脐”和“杈脐”或“尖脐”。七里海河蟹喜欢寄居在沟渠泥岸的洞穴里,穴道呈管状,与地平面呈10°左右的倾角,深处有积水,洞穴长20—80厘米、直径2—15厘米,用来寄宿隐藏。
鉴别七里海河蟹要掌握一些“窍门”,即一瞧、二掂、三捏。所谓一瞧:即先看河蟹的成色,真正的七里海河蟹是青背壳、灰白肚、褐棕螯、金钩爪,与其他地方河蟹有明显区别,一看便知;所谓二掂:即放在手上掂掂分量,真正的七里海河蟹的个体很沉,而个体同样的,其他河蟹分量则轻得多;所谓三捏:即将七里海河蟹拿在手中捏捏,真正的七里海河蟹长得很满,壳体、蟹爪很硬,而其他河蟹则捏起来壳体较软、瘪。
新鲜的河蟹味道鲜美,但是河蟹如果死了之后就不能再食用了,这主要是因为螃蟹一旦死亡,它体内的细菌就会大量繁殖,分解蟹肉,有的细菌还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如果新鲜的河蟹需要保存,最好拿绳子把蟹扎好,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可以使活蟹保存较长时间。
安静的环境、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资源、优良的水质、丰富的饲料,为河蟹生长提供了优良天然场地,得天独厚的养殖环境,使七里海河蟹具备了独特的风味。
七里海水源丰富,河流众多,水库、洼淀星罗棋布深浅适度,水质清新。七里海地域共有一、二级河道15条,总长度576.2千米,洼淀43个,总蓄水量达1.7亿立方米。河网与洼淀相接,呈现出“北国江南”“水乡泽国”的大自然原始风貌。七里海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种类繁多,水体初级生产力较高。经采样调查,七里海地域池塘水体共有浮游植物86种、浮游动物38种、底栖动物15种、水生维管束植物17种。七里海的土壤以潮土为主,土质疏松湿润,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富含氮、磷、钾、钙等营养成分。低盐度、微碱性、富含钙磷的水质使河蟹甲壳更加坚硬,味道也更加鲜美。
宁河区政府非常重视七里海河蟹品牌保护和产业发展,积极引领河蟹养殖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和科学管理,实现生产管理标准化、生产方式规模化,产品实现品牌化。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河蟹养殖协会成立于2000年4月12日,是由天津市宁河区从事水产养殖、加工、流通、科研、服务和管理的法人和自然人自愿联合组成的行业性、地方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在区政府指导下确定了从苗种繁育、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休闲垂钓、综合服务多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形成“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基地农户”的河蟹养殖产业化新格局。
2002年,“七里海河蟹”被评为天津市名牌农产品。2006年12月22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七里海河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0年3月,“七里海河蟹”拿到了国家商标总局颁发的集体商标注册证书(3104活蟹)。所以,“七里海河蟹”是天津市宁河区特色农产品“河蟹”的集体商标,可以对符合当地行业标准的河蟹产品做背书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