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亿预制菜市场引来无数商家
预制菜并非新鲜事物,作为速冻加工品的“进阶版本”,以“半成品”的状态呈现给B端餐饮或者C端消费者,简单烹饪即可出餐。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便风靡日本,成为家庭主妇们的心头好。而在中国,预制菜的普及可以追溯到2005年,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和纷繁复杂的菜系口味,使预制菜市场的发展一直乏善可陈,直至2020年的疫情掀起了预制菜市场快速发展的浪潮。疫情时期,消费者外出就餐难而外卖食品又存在卫生隐患,中小餐饮企业也同时面临着高昂的人工租金等费用难以生存 ,而预制菜恰好解决上述B端和C端的双向需求,进而预制菜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嗅到商机的各大电商和资本巨头也纷纷着手布局预制市场,盒马生鲜、京东占领预制菜电商渠道,味知香上市进军资本市场,高瓴、厚生、红杉等资本大咖青睐预制菜企。多家餐饮行研机构也预测了未来市场数据,草根渠道调研结果表明整个预制菜产业约有3000亿的市场规模;华创证券发布的《预制菜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预制风起》中指出:从渠道占比上来看,预制菜BC比为8:2,其中B端市场预计在1800亿左右。
水产企业斩获先机,撬动海鲜预制菜领域
面临巨大的市场份额,只有少数头部食品加工企业才能抢占先机。目前市场上约有2万家预制菜生产厂商,真正能够以预制菜出圈且盈利的企业只占少数。预制菜本质上的中央厨房工厂+ 物流供应链的高要求结构,令诸多行业探索者望而生畏。餐企自建中央厨房投资巨大、多品类菜系要依托强劲的研发生产能力、跨区域一站式终端冷链物流、多频次和小批量的配送服务需求,这些都是预制菜企业难以规模化的掣肘。行业内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缺乏足够资金和能力去开拓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单一生产线又难以满足下游餐饮小B端多样化口味的需求。曾获得数轮天使投资的青年菜君仅在物流方面改造优化就耗尽了气力,鲜菜来了、卡卡鲜等多个老玩家相继落败,品牌餐企在预制菜盈利能力和区域性限制方面还未找到解题思路,而海底捞、西贝、盒马鲜生等行业大佬也纷纷下场想要分一杯羹。如此高结构需求叠加高竞争市场环境,如果缺少特色和产业优势,企业极难突出重围。
预制菜赛道上的选手各有所长,有自建中央厨房的品牌餐饮,也有电商行业轻资产运营转入预制菜试水,相比于产业链比较完整的水产企业来说,转型水产食品业务具有明显的核心优势:鲜明的品牌形象、完善的供应体系、广阔的渠道覆盖以及市场扩展全国化。
品牌餐饮中自建中央厨房生产预制菜,大多会根据基因选择自有餐饮品牌当中的几道名菜作为产品研发的突破口,像眉州东坡旗下品牌王家渡就主打川味预制菜。西贝、信良记等也都依托于自己多年的产品积淀,结合餐饮门店菜单进行工业化还原。而从事冷冻食品生产研发的供应链企业,也早就开始布局了以中央厨房为核心的餐饮食材供应链体系。像亚洲渔港这种主打海鲜特色,自主研发的上百种口味数千款预制菜完全可以满足下游不同风味小B端餐饮的需求,自主生产与外协加工相结合的模式,完美实现了多品类菜系的全面生产需求。
从销售渠道上看,料理包品牌蒸烩煮虽然一马当先成绩亮眼,但酒店菜壁垒高,部分区域市场龙头集中度高,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后续单纯倚靠单一酒店品类渗透能力,发展会趋于乏力。区别于一线城市对于“中央厨房的需求”,供应链型企业更擅长渠道的布局。成功登陆A股市场的味知香专注于围绕中心品牌的战略,依托于强大的渠道网络,覆盖一二三线城市;主攻B端餐饮的亚洲渔港则采取下沉市场战略,凭借自身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和多年的数据经验,开辟出适合中小餐饮的柔性生产—反向定制B2M模式,收集更多小B端餐饮的需求,在供给上切入上游的原材料供给等领域,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空间和供给效率。
业内行业大咖说过:“如果渠道决定了预制菜能够卖给谁,那冷链的辐射半径,则决定了预制菜产品能够走多远。”品牌餐饮企业在冷链物流方面由于缺少经验和自身的物流体系,区域性限制难以突破,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而以此见长的供应链企业在物流配送领域得心应手。蜀海的供应链全国布局达到17个冷链物流中心,仓储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亚洲渔港的物流网络已覆盖全国22个省,可实现产品直接配送至全国300余座城市,其自主研发的“亚洲渔港智慧物流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互联网技术与冷链物流的融合,更在全国90%以上的城市都做到了点对点的覆盖,解决了生鲜食材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也许预制菜行业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但还未涌现出巨头的行业也蕴藏着潜在的整合机会和发展空间,谁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领跑且吃到红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浪淘沙,期待市场的良性竞争能够筛选出真正有实力的品牌企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