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于2012年由被媒体誉为“中国拆迁律师第一人”的杨在明律师创立。在明律所是一家专注于行政法业务的专业律所,尤其在征地拆迁领域处于业界领先地位。目前,在明律所已有100余位执业律师,代理的征地拆迁类案件超2万件,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服务客户5万余人。每起案件,在明律所律师团队都为拆迁户争取最大化利益。

在明律所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制胜之道是什么?记者探访发现,在明律所成就的取得与其内部科学、严谨的内部培训体系密切相关。

督导负责制

“当事人选择了在明律所的律师,会获得一个团队的服务。”在明律所运营总监陆媛媛介绍,在明律所采取督导律师负责制,每一位督导律师带领几位年轻律师办案,督导律师对年轻律师进行管理,同时也承担对年轻律师的培训。在明律所的督导律师,需要从事征地拆迁5年以上的律师才能担任,他们接案后可以调度一个团队来办理。

杨念平是在明律所的合伙人律师,同时也是督导律师,她带着8位年轻律师。她表示,带年轻律师,是从写好法律文书开始的,包括制定诉讼策略、政府协商谈判、庭审等各个环节。最近她带着年轻律师共同代理北京怀柔的一件鸡舍强拆案,10家养殖场从2003年开始养鸡,2017年被禁养,政府发布了相关补偿文件,有的人得到补偿,有的人因对补偿文件不知情没有得到补偿,没有得到补偿的人将鸡舍场地出租给别人盖房子转租,政府认为这是农业用地不应改变用途用于建设住宅,认定这些出租房是违建,进行了强制拆除。对于这个案件,年轻律师起初设计的诉讼方案是起诉限期拆除决定书和强制拆除决定书违法。但是杨念平看了方案后,指出应先行提起强拆违法诉讼,否则如果限期拆除决定书和强制拆除决定书案件审结,被认定为违建,那么再起诉强拆违法要求行政赔偿就不可能了。这是典型的诉讼策略经验,如果先行提起强拆违法诉讼,那么就有更大几率获得赔偿,反之则减小了获得赔偿的几率。通过这次方案调整,年轻律师对诉讼策略一词有了切实的体会。

黄艳是在明律所的督导律师,她带着10位年轻律师办案。作为督导律师,黄艳需要对“徒弟们”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一言一行负责。“最基本的,我需要确保年轻律师对客户所提法律咨询的答复要是正确的,必须经过我的审核后才能回复当事人。”她表示,有些律所是放任年轻律师自己去做去感悟,年轻律师会成长比较慢;在明律所督导制强调督导律师对年轻律师的培训责任,年轻律师在师傅的带领下全程参与案件,从中可以得到“精细化”指导,通过几十个案件的“磨砺”,年轻律师得以快速成长。

疑难案件研讨

对于遇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疑难案件,在明律所会汇聚全所之力进行共同探讨,甚至邀请清华北大等高校的法学教授一起进行研讨,这既是保证办案质量的举措,同时对律所律师也是一次很好的培训。

例如在明律所2020年接手的一起海南陵水县的强拆案件,该案200栋别墅和两栋大楼被强拆,政府要收回1100亩土地,案件标的高达100亿元。这起案件的疑难点在于,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涉及到长达几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到对当时的环境下可能作出的行为的判定,法律关系相当复杂。因此,在明律所就此案组织了研讨会,还邀请清华、北大、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的法学教授出席,集思广益,对这起案件进行研讨。参与研讨的律师都事先得到了案情材料,材料中还提出了一些问题,参与研讨的律师根据提问来阅读材料,并在研讨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对大量材料和证据的梳理,对大量法律法规的搜集,并结合律师意见和专家点评,得出结论认为案件的关键在于证明涉案土地是国有土地而不是农业用地,并由此提起了相应的诉讼。

在明律所这类疑难案件研讨,既让参与办案的律师获得更多办案思路的启发,同时也让年轻律师有了一次接触大案要案的机会,既提升了办案质量,又开阔了律师视野。

以案说法讲座

在明律所为提升律师的办案能力和服务水平,每两周举办一次“以案说法”讲座。主讲人一般由“督导律师”级别以上的律师担任,或者有成功案例的律师结合自身办理得比较好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给律所全体律师做培训。

律所创始人、主任杨在明表示:“往往同一个法律问题,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理解。通过讲座可以让律师了解不同地区的办案差异,在实际办案中才能更有针对性。”例如拆迁安置方案,在某些省份如果觉得方案不合理可以直接就安置方案提起诉讼,另外一些省份则认为安置方案不是一个具体的行政行为,不具有可诉性,那么要想调整安置方案,就必须采取其他方式。

“讲座主题一般围绕代理案件中的热点问题展开”,杨念平表示,“前不久我们举办了一场关于‘外嫁女’拆迁权益保护问题的培训,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外嫁女的拆迁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很多女性要求维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培训。以案例为起点,对这一类案件进行分析,揭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着手。”

目前,在明律所已有三四十位律师参与到讲课当中,一位律师讲两场,全年能提供七八十场讲座。对年轻律师来说,这种培训就是离开大学课堂之后的第二大课堂,能快速吸收其他律师的成功经验。

模拟法庭

为提高律师的实战能力,在明律所开设了模拟法庭。“目前很多大学和律所都在搞模拟法庭,但是很多存在形式大于实质的问题,我们要把模拟法庭实质化。”杨在明认为,“很多硕士、博士毕业生刚从学校出来,学历很高,但是动手能力不够,理论不能转化成生产力,不能转化为解决当事人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通过一批高水平的律师,给有待成长的年轻律师当陪练,加快年轻律师的成长速度。”

如何做到模拟法庭的实质化?一方面,杨在明要求参与者认真准备,将模拟法庭上的表现与评优晋级挂钩。杨在明表示:“我们是把模拟法庭放在战略发展高度来做,目前一个月举办两次,以后还将稳步推进,下一步将增加频率,有可能演化为一个月举办四次,甚至是更多。”

另外,为保证模拟法庭的权威性,在明律所聘请了具有法官任职经历的顾问来担任模拟法庭的法官、合议庭成员,发挥他们的专长。在法庭辩论设计上,邀请一批能力强的律师模拟被告方,以此锻炼“只为被拆迁人服务”的原告律师。被告律师能力越强,越能起到锻炼原告律师的作用。

杨念平认为模拟法庭对资深律师同样有效,“模拟法庭最初是为新入行的年轻律师而设,后来我们发现,对资深律师同样有作用,例如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上、在对庭审现场应变能力的提升上,资深律师同样可以获得进步。”

“培训就是生产力。”对于培训之于律所的意义,杨在明看得很清楚,“下一步,在明律所将下更大力气抓好培训,在做实质量的前提下加大频率,通过培训在巩固优势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