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城市的人才生态建设水平需要考量哪些元素?一座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应当如何取长补短?哪些城市在人才建设方面成效卓越?近日,微链、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和猎聘网共同发布的《2021中国城市人才生态指数报告》提供了借鉴参考。据悉,今年是该报告连续发布的第4个年头。

该报告选取国内4个直辖市、23个省会(首府)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共32个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经济生态、科创生态、生活生态、社会文化生态以及自然生态等五个主要维度,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调研构建了城市人才生态指标体系,包含发展质量、科创活力、教育投入、空气质量等23个二级指标以及人均GDP、专利授权量、常住人口增长率、地表水优良率等46个三级指标,通过指数的方式综合分析每个样本城市的人才生态现状与发展动态。

从整体情况看,深圳、上海、杭州、北京、广州、宁波和南京等7个城市位列第一梯队;厦门、成都、长沙、青岛、福州、南昌、天津、合肥和武汉等9个城市组成第二梯队;其余城市属于第三梯队。除了深圳、北京、广州等传统强市以人才生态高水平均衡发展稳居第一梯队外,长三角城市人才生态指标表现亮眼。上海、杭州、宁波、南京、合肥等长三角五大城市均进入前15强之列,多个城市晋位升级,上海和杭州较去年排位各进一位,宁波和南京作为2019年第二梯队的领头羊,两个城市在人才生态建设领域有明显进步,均衡发展优势尤其突出,与前五大城市的相对距离逐渐缩小,成功跻身第一梯队。

从空间格局看,人才生态高水平城市主要聚焦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个圈层囊括了全部7个第一梯队城市以及3个第二梯队城市,滨海城市的人才生态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从东往西存在空间上的梯度分布。

此外,北方城市水平总体稍弱且内部断层跨度大,只有北京、天津和青岛三城进入前两个梯队,第一梯队7个城市仅有北京入围;城市人才生态发展南北差异较明显,北方16座城市人才生态综合指数均值为66.38,落后南方城市8.47,且在五个一级指标上均低于南方城市,呈现总体性全面落后现象,尤其在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两个维度差距最大。

从发展特征看,总体水平持续稳步提高,头部稳定腰部突破。总体上,样本城市的人才生态发展水平较去年有不同程度提升。综合生态指数均值为70.61,较去年提高了2.38,且城市之间的差异程度稍有下降。从三个梯队的综合指数看,都较去年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第三梯队指数均值提高最快,较2019年提高了1.47,第二梯队综合指数均值提高了0.8。此外,梯队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第一和第二梯队之间的均值差距从2019年的10.65缩小到9.96,第二和第三梯队间的差距则缩小了0.66。

第一梯队7个城市人才生态综合指数平均82.43,领先第二梯队9.94,优势比较明显,且在人才生态的五个领域方面均表现良好,除部分城市在自然生态方面稍有不足,其余领域均进入前十强。深圳、上海、杭州、北京和广州以人才生态高水平均衡发展稳居第一梯队,宁波和南京两大后起之秀,以人才生态全面均衡发展跻身第一梯队。宁波市在人才生态五个领域均处于领先位置,在生活生态和经济生态领域领先优势更为突出,与杭州一起演绎浙版“双城记”。南京市在人才生态五个领域同样均衡发展,在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领域具有较突出的优势。

构成腰部的9个第二梯队城市综合指数平均72.49,总体呈现提升态势,四个城市排名较大幅度提升。腰部各城市的人才生态在各个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与其排名较一致,同时,各个城市在某些特定领域显示出相对较突出的优势。

第三梯队城市人才生态综合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且与第二梯队存在明显的断层。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大、变动多。其中,6个城市较去年的排名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昆明市上升位次最多,与重庆和西安组成西部“三强”;9个城市排名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西部和东北的城市在人才生态建设上尚需进一步发力。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常住人口超千万城市达到18个,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往‘大城市’流动集中的态势越发明显,为了引聚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各城市开始重视人才生态建设,把注意力更多转向营商环境、科创生态、生活安居等方面。”发布方表示,城市间的经济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人才竞争,发展优势更多地表现为人才优势,必须更加重视高水平城市人才生态的打造。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