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至今,传承千年
自汉代起,我国史书、古籍上就有了槟榔相关的记载。如汉朝杨孚《异物志》载:“槟榔若笋竹生竿,种之精硬,引茎直上,不生枝叶,其状若柱。”同时记载了槟榔果实的吃法:“剖其上皮,煮其肤,熟而贯之,硬如干枣。以扶留古贲灰并食,下气及宿食白虫消谷,饮啖设为口实。”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了宋代岭南地区的生活风俗,其中也提到:“自福建下四川,与广东、西路,皆食槟榔者。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
我国南方许多地区瘴疠频发,而槟榔可入药,用于消积、杀虫、下气行水,因此很快流行起来。加之槟榔口感和味道独特,逐渐成为一种风行的美食,从贵族阶层慢慢走入寻常百姓家。此外,在湖南、海南等地,槟榔至今也依然在待客、交友、年俗、婚俗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槟榔为礼,传情达意
“吊吊手,街上走,嚼槟榔,交朋友。”“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近,交朋结友打园台,避瘟开胃解油性”。这些流传于湖南湘潭各地的民谣,充分体现了槟榔在湘潭人情往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一些地方的花古戏、“赞土地”和婚庆之喜等民间包事都有槟榔的赞语,如《潭州竹枝词》写道:“风流妙剧话情杨,艳姿娇容雅擅长;一串珠喉歌婉转,有人台下掷槟榔。”形象地勾画出湘潭槟榔与地方民俗文化艺术的紧密关系。
而在海南,槟榔以独特的方式勾连着黎族人的生活,成为黎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黎族男女恋爱、订婚、纳聘到结婚,每一步都少不了槟榔。恋爱时,槟榔是传递情意的信物,当地人们传唱的民谣小调,“送口槟榔试哥心,一口槟榔一口香,二口槟榔暖心房,三口槟榔来做媒”,都充分表现了男女之间以槟榔为媒介,来传递情愫。在订婚时,男方会请媒婆上门提亲,带着槟榔等聘礼以示真心诚意。清咸丰《文昌县志》中也有相关记载,“定婚自少时,谓之‘送槟榔’,以纳聘兼用槟榔为礼也。”举办婚礼时,婚宴酒席上除了喜糖、美酒、佳肴外,槟榔也必须要摆上桌。新郎新娘不仅要给道喜的人敬上槟榔,以表谢意,还会共嚼槟榔,代表对将来“多子多福”的美好期盼。人们已经把槟榔看作是婚俗中一种象征性的代表和必不可少的礼品。
海南许多地区的年俗也与槟榔有关。在陵水黎族自治县,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许多槟榔。把槟榔切成四瓣,然后再把蒌叶涂上一些特制的酱料后叠成小三角。大年初一,到了该向长辈们拜年的时候,晚辈就会把两小瓣槟榔配上一个“小三角”捧在手心,恭恭敬敬地递给长辈,表达诚心诚意的祝福。
历经千年传承,槟榔早已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民族情感,见证着时代变迁。现在,随着产业化的发展,这枚小小青果也焕发出了新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意义,助力着地方的发展,丰富着大众的生活。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