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5月20日晚,河南省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里歌声嘹亮。当电影《红旗渠》的主题歌响起,有力的旋律把现场观众带回到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举世闻名“人工天河”的场景仿佛再现。

历史上长期困扰林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就是缺水,可谓“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为了彻底解决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干旱缺水的现状,林县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当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并发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

1960年2月,在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的艰难条件下,县委“一班人”带领人民以“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历时近十年,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引漳入林,建成了总干渠全长70.6公里的红旗渠,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歌曲《定叫山河换新装》中的“劈”“穿”二字背后,是党员干部带领勤劳勇敢的30万当地人民,苦战10个春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写就的世界奇迹。

“据计算,如把挖砌的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5月18日,在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林州市副市长李蕾,为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及其乡镇四级纪检监察干部讲授《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时说道。

为把红旗渠精神传承好、发扬好,5月17日至21日,河南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党员干部走进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参观红旗渠纪念馆,重走太行天路、水长城,把历史转化为课程、把史料转化为教材、把现场转化为课堂,在回顾林县人民千军万马战太行的艰难岁月中,感受太行山脉条条清渠映蓝天的伟大成就,激励纪检监察干部在“看、听、思、悟、行”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补足精神之钙。

红旗渠不仅是一条生命渠、幸福渠,还是一条廉洁渠,投资6865万元的红旗渠工程,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林州党员干部用心中的‘戒’,换得了群众心中的‘信’。”培训结束后,河南省纪委监委青年干部魏媛深有感触:“党员干部在红旗渠修建中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形成了红旗渠精神,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座精神富矿,我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工作中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红旗渠修建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决林县人民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吃水和灌溉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河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弘扬红旗渠精神,把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试金石”,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盯乡村振兴、民生等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严肃查处贪污侵占、吃拿卡要等行为,坚决惩处涉黑涉恶“保护伞”,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

“请问在办事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有无需要纪检监察机关推动解决的事情?”近日,河南省纪委监委优化营商环境专班工作人员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来到某冷链公司,与部门负责人、一线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发放政商交往明白卡及调查问卷,收集企业关于规范政商交往、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

“访万企解难题”是今年河南省纪委监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之一。河南省、市、县三级纪检监察机关选取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大中小企业万余家进行走访,发现、处理企业反映强烈的损害营商环境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了解、推动职能部门依法依规解决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红旗渠精神蕴含务实重干、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核。传承红色基因,河南省纪委监委把党史学习成果更好转化为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当下工作的具体实践,深入开展自身建设行动,促进政治能力、业务本领、作风形象提升,努力把从党史中汲取的营养和力量转化为打造纪检监察铁军的务实举措。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作支撑,红旗渠精神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依然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开局起步之年,我们将继续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在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河南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