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清晨,一场雷阵雨过后,炎炎夏日多了几丝凉意。在滨州市农科院彭集试验站“两高四低”高低错落的麦田内,沉甸甸的麦穗金黄饱满,静待颗粒归仓,滨州市农科院粮食作物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武利峰正带领村民进行收割。

这块麦田,采用的是滨州市农业科学院历经十几年科研攻关、成功研发的“小麦高低畦种植技术”。该技术作为小麦种植的“滨州模式”,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山东省减垄增地种植技术模式,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并被推荐参加2022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遴选。2021年经过省级专家对采用该技术的千亩核心示范区及推广应用区进行实收测产,小麦增产幅度均在10%以上。这一技术及其配套播种机械,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四项。

目前,小麦种植主要分为以地下水灌溉(井灌区)和以地表水灌溉(渠灌区)两种。传统的种植模式,井灌区小麦多采用小畦种植,而畦与畦之间的畦埂,也就是俗称的田垄,宽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畦埂占地多、土地利用率低,影响小麦单产提升;而河灌区小麦大多采用大畦面、长畦种植,浇地是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

为改变这种状况,滨州市农业科学院决定研发小麦种植新模式,完美解决减垄增地和节约水资源两大问题,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据武利峰介绍,小麦高低畦种植技术,就是将原来的畦埂整平压实,实现全田无埂种植,在播种时,利用机械将土地整形为高低两个畦面交替分布,优化形成了“两高四低”“四高两低”两种高低畦种植模式,并研发了配套的播种、镇压机械。以“两高四低”模式为例,一个播种带宽约1.5米,高畦底宽约70厘米、畦面宽约50厘米、播种2行小麦;低畦宽约80厘米、播种4行小麦;高畦与低畦高度差12厘米-15厘米,低畦浇水,高畦代替畦埂挡水,实现了全田无埂种植。

小麦高低畦种植技术,具有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产水平显著提高、节水效果明显提升、抗倒伏性大幅增强、病虫草害全面减轻五大技术优势。去掉田垄,全田无埂种植,土地利用率可提高5%-26%,小麦亩穗数比一般小畦种植模式增加20%左右,比大畦种植模式增加5%左右。2019年、2020年、2021年,滨州市连续三年对小麦高低畦试验示范区测产,比常规小畦种植区分别增产13.6%、11.9%、12.29%-17.45%,且创下了亩产718公斤的高产纪录。今年麦季,滨州市农业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对泰安市汶粮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小麦高低畦种植及传统畦田种植进行理论测产,小麦高低畦种植亩产676.13公斤,小麦传统畦田种植亩产612.52公斤,小麦高低畦种植比传统畦田种植亩增产63.61公斤,增产10.38%。

试验结果表明,高低畦种植模式利用低畦浇水、高畦渗灌,比大畦种植区过水面积减少约1/3,不仅不会影响浇水,而且束水流急,显著提高了灌溉效率和均匀度。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浇水试验结果显示,高低畦一次灌溉亩用水50方左右,与大畦(畦宽7.2米,用水80方左右)种植模式相比,每亩节水30方左右;与小畦(畦宽1.5米)种植模式相比,水分利用率提高7.69%。高低畦种植与常规小畦种植模式相比,小麦平均株高降低7%-14%,重心高度降低8%-13%,抗倒指数提高了10%-13%。同时,由于全田无埂种植,小麦植株盖度增加,也有利于控制草害,控草效果提高20%以上,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发病程度减轻50%左右。

小麦高低畦种植技术契合“一控(控制用水)、两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三基本”的国家农业要求。这一种植方式能比传统小畦种植亩增产100斤以上,亩均增收112元,减少一次化学除草作业,每亩地减少人工成本10元、农药3元;比大畦种植单次节水30方以上,按照灌溉两次计算,亩节水60方,每亩节本增效75元。

这一小麦种植的“滨州模式”,正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从2019年开始,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滨州、淄博、枣庄、烟台、泰安、济宁等6个市利用研发定型的小麦高低畦播种机进行大面积技术示范,累计示范面积达到10万亩,目前已有很多种粮大户主动引用该技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