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国家统计局12月12日发布了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根据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22年夏粮、早稻和秋粮产量的总和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增长0.5%,创下新高,也是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谷物产量12665亿斤,比上年增长10亿斤。此外,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498万亩,比上年增长0.6%;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87 公斤/亩。
今年粮食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方面,疫情的反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粮食物资的储备与运输,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成本;夏季南方干旱引发的灾情对粮食生产造成了负面的冲击与影响。国外方面,俄乌冲突形成的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了全球粮食供应的紧张,抬高了粮食价格,以及化肥的价格,提高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成本;同时,国外粮食价格的跌宕起伏也影响粮食市场的稳定以及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在一系列不利因素的背景下,今年粮食丰收的成果来之不易,既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和供应的稳定,同时也是得益于正确的农业政策引导、支持和推动。
具体来说,2022年的粮食生产面临着四个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包括国内外疫情、干旱灾情、俄乌冲突以及粮食价格波动。疫情的冲击方面,今年上半年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明显而突出的。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未来的影响将走向平缓,但其对今年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南方干旱等灾情影响方面,今年6月以来,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气温显著偏高,持续高温少雨造成南方地区发生干旱,长江流域出现“汛期反枯”的罕见现象。干旱也给南方地区夏粮以及秋粮的生产带来冲击和挑战。
俄乌冲突方面,冲突造成全球能源价格上涨,推升我国农产品生产及运输成本。俄乌作为化肥出口大国,冲突推高了整体作物成本。新季作物播种的化肥成本上升使全球及国内农资价格显著上涨,进一步推高全球和我国新季作物成本。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和进口成本上涨的挑战方面,近年来在疫情和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粮食价格节节攀升,导致我国粮食进口的成本不断提升,对国内粮食供给的要求愈加突出,同时也加剧了粮食市场的波动风险,价格的不均衡变化也对粮食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障粮食的供应和确保粮食安全,今年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确保粮食的丰收。首先,一号文件就高度重视保障粮食供应,指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
在扶持政策措施上,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明确2022年粮食生产重点工作及一揽子支持政策,包括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需求;扩大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施农机购量与应用补贴政策,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实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补贴;开展粮食油料代耕代种,推动节本增效;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切实保护农民种粮利益;加大产量大县奖励力度,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等。面临旱情等自然灾害的冲击,政策层面也出台了多项救灾措施,确保粮食的生产和生长,将灾害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2022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国内粮价保持基本平稳,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促进了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强化了市场预期和信心。与此同时,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粮食消费国,粮食丰收也有利于减缓国际粮食安全和供应紧张的压力。
展望未来,在粮食丰收和实现粮食安全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地从粮食供给数量向大食物观的方向转变。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强调“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也就是说,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人均农业资源有限,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持续增产难度较大。同时,尽管我国三大主粮供给绝对安全,但在大豆、饲用玉米、花生等作物上仍依赖进口。建立多元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食物观,将高产高效、健康营养、环境可持续和气候适应、更具韧性、更具包容性五大多赢发展目标纳入国家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总体战略,以进一步提升国家食物安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