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侧,数智化已经成为了国家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实融合,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经之路。

3月15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以“沸腾新‘烟火’”为主题的——“2023中国消费创新发展沙龙”在京举办。沙龙上,来自政务、产业、投资、人工智能、学术界的多领域大咖共济一堂,围绕新一年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复苏中产业创新的机遇、新周期下数智化场景的创新与重构等话题,展开了多维度的思维碰撞与精彩讨论。


(资料图片)

在会上,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发表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看法。她认为,目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瓶颈,一是资金,一是人才。

陈端所在的研究中心去年承担了全国工商联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课题,定向采集了覆盖大中小微企业的4000多个企业样本。

陈端在会上分享调查结果,“调研结果就显示,束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重要因素,是资金和人才瓶颈。尤其是在资金层面。碎片化的资金投入起不到效果,但对于企业来说,开始全面系统的大资金投入是难以承受的。”。

陈端认为,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主体的破题范围。她建议,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更多的政策红利,强化政策引领、标准引领,形成创新的合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强化招商引资之时将特定场景作为创新引爆点,来牵动大中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以此破局。

资金与人才:数字化转型瓶颈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与企业实力有关。因为对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首先涉及到观念认知层面,包括组织架构是否支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等。

进入到资金层面,数字化转型涉及到的也不仅仅是企业实力及现金流问题,也包括对未来收入回报不确定、缺乏稳定预期带来的内生激励不足等诸多问题。

数字化转型看起来千丝万缕,但总要有一些底层技术支撑。谈到企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关键共性技术。

这些底部的技术核心投入的初始门槛更高,包含资金门槛、技术研发实力门槛等。同时,这些投入也面临着变现路径长,变现过程中需要在工具层、场景层持续丰富等问题,否则,关键共性技术离市场端的商业化转化距离太远。

在人才方面,尤其是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既懂数字,又懂原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稀缺,数字化人才的缺少让企业的数字化基因不够完整。

根据调研结果,陈端认为,这些因素是导致了大中小微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缺乏投资意愿的主要原因。她同时表示,这些问题也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主体的破题范围。

她建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一方面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更多的政策红利,强化政策引领、标准引领,形成创新的合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强化招商引资之时,不再强调大而全,而是将特定场景作为创新引爆点,或许是破局之路。

“这两年不少地方政府在强化招商引资,并列出各种各样的场景清单。这些场景清单开放的时候大而全,但到了真正落地的时候仍有一些隐形门槛。在当前的早期阶段,在社会面整体资金投入、算力、电力及能源供给等多重瓶颈下,我认为选择一些特定的场景作为创新的引爆点,以场景的供给来牵动后端大中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是破局方式之一。”陈端说。

破局需要协同机制保障

在政策指向更精准的场景之外,陈端也提出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涉及到上下游产业链的同频共振。对于产业链中的企业来说,某一个环节的数据不共享,只靠单个企业投入很多,最终这种数据孤岛的数据也会影响企业最终的转型效果。”她说。

因此陈端建议,在政策层面需要强化创新联合体。这样对参与企业来说,前期由龙头企业来牵头并率先投入,等到产业链上下游真正打通之后,龙头企业作为生态“主企业”从中获得的发展红利也会更丰厚。

当天,由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中译出版社等优质生态合作伙伴共同设立的“数智未来场景实验室”正式成立。未来,将以实验室为载体平台,共同探索以“智媒+智库”复合型服务聚合“产学研用金媒”一体化创新生态、打造创新飞轮的新思路新模式。

陈端表示,数智未来场景实验室成立的初心之一,是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探讨在当下急剧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针对数字化转型底层技术的创新方向和未来数智技术支撑下场景开放的可能落点,优化协同创新路径及机制。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统计,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自2018年的4072亿元增至2022年的6983亿元,预计2023年中国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7733亿元。

行业人士认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在红利期。面对这样的机遇,陈端认为,实现领军企业“大手牵小手”,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协同,通过创新标杆案例的示范效应也能形成社会面的观点启蒙,让更多企业愿意去投入、分享整个时代的数字化红利。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