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为了防控疫情,非必要不返乡、就地过年成为新倡议,这将对经济活动和供需两端产生影响。

多位专家分析,就地过年可能会使传统春节假期“高消费、低生产”的特征被打破。总体上看,就地过年利好工业生产,有助于缓解用工荒、降低返岗和复工成本、满足节后用工需求;而对消费的影响则是结构性、区域差异化的。

对工业正向拉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合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地过年。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1月26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就地过年对工业是正向的促进和拉动。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方面,就地过年大幅降低了疫情感染风险,有利于稳定企业信心,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计划,将大概率缓解往年春节前后生产和投资活动“过山车”现象。

“另一方面,就地过年有利于平滑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对生产活动的影响,部分缓解用工荒问题,企业开工季返岗与复工成本有望显著降低,工业生产、投资增速有望维持高位。”伍超明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认为,工人在当地过年,有的人会选择加班拿到更多补贴,有利于企业维持假期正常生产。另外,也可以节约工人返程时间,春节假期结束以后可以马上投入生产。总体看,就地过年对于缓解用工荒、满足节后用工需求有积极影响。

目前,已经有很多地方出台鼓励就地过年的政策,支持企业生产,比如天津、广西等地为企业发放稳产满产奖励和招工奖补,在高额补贴的诱惑下,不少打工人已经决定在工厂过年。

东吴策略指出,传统春节下,用工人数缩减最明显的行业,“逆春节效应”最明显,也最为受益。以往建筑业春节用工稳定性最差,从业人员环比降幅达到-28%,今年有望最为受益,其余行业主要包括采掘、有色、钢铁、化纤等基础材料行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运输设备、仪器仪表中游制造行业,以及电子设备、家具、纺服、造纸等下游制造行业。

传统消费承压

就地过年改变了春节的人口分布,对消费的影响更多是结构性的、区域差异化的。部分传统消费可能承压,线上消费相对受益。

具体来看,一线城市相比往年春节人口流出减少,餐饮娱乐等消费可能还会增加,相反三四线城市及乡村地区由于人口流入减少,消费相对会减少。同时,线上购物、居家娱乐、在线办公等“宅经济”继续受益,数字内容、电子产品等消费也会增加。

东吴策略认为,就地过年对消费端的影响与2020年疫情高峰类似,三大受益行业为居家必需、医药防疫、在线教育娱乐。

兴业证券指出,2020年,居民支出消费结构中,服务消费的占比回落,同时货物消费占比上升。而同期,网上零售占比消费品零售趋势上升,该比例在2020年2月出现跳升,意味着居家隔离政策下,居民更多进行网购消费。

伍超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就地过年短期内对消费,特别是交运、餐饮、旅游、观影等服务型消费将难以避免产生一定冲击,预计春节期间宴请、聚餐等餐饮消费需求或明显减少,春节档观影、旅游消费也均会受到一定限制,拖累2021年前两个月消费修复边际放缓。

春节是中国全年最大的线下聚集活动,带动了包括白酒、院线、餐饮和节日礼品等消费板块,而就地过年可能对这些板块造成一定影响。

对影视行业而言,就地过年的影响存在两面性。一方面, 将继续利好在线视频,另一方面线下电影市场存在不确定性。近年来春节档票房占全年票房比重不断提升,2019年春节档票房58.26亿元,占全年票房比例9.1%,春节档萧条可能对全年票房增长带来一定影响。

旅游消费方面,中信证券表示,“就地过年”主要减少跨省流动,预计对远距离出行场景负面冲击较大,因而对旅行社、异地游客占比较高的景区短期影响较大。但一季度正处淡季,春节后天气转暖疫情得以控制,全年或影响有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