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照料家务、电工维护电路……他们做的都是平常小事,却从小家到大家,支撑着我们的城市。
近日,人社部“我最关注的劳务品牌”网络投票活动揭晓,巴渝大嫂、电力湘军等20个品牌成为“劳务名牌”。他们中有一些就在我们北京人身边,为首都的小家、大家建设添砖加瓦。
巴渝大嫂:大家很快爱上我的“咸烧白”
巴渝大嫂是指来自四川和重庆地区的女性家政人员,她们长期以来,以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著称。在北京,川妹子保姆也早就打响了名号。川妹子保姆进京,一度会成为新闻头条。
47岁的唐翠华,大约十年前来京,现在已经是“老兵家政”的金牌阿姨。她现在做的是钟点工,给三个北京家庭做饭、清洁。每天上午、中午、下午各去一家。利用中间的休息时间,她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坐在椅子上的唐翠华,身材瘦小,很安静,不提问很少主动说话。但实际上,她出色的家政工作,早就在客户家庭之间,口口相传,还经常导致她“档期”排满。
“其实还好吧,大家都很好,对我也很客气。”唐翠华很谦虚,她说自己是“半路出家”,能做到现在备受好评,除了努力,还要靠家政与客户之间的相互理解。老家在四川广安农村的唐翠华,像很多西南山区农民一样,早早外出打工。去广东做过工厂流水线,也到北京干过化妆品销售。一次偶然的机会,同乡介绍,北京的四川籍保姆,口碑很好,可以试试。谁知道,这一试就是十年。
“一开始不知道干什么,刚进人家里,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都不知道干什么活。”在客户的理解和公司的帮助下,度过适应期的唐翠华,很快展现出她的优势。麻利、细心……等等都是客户给她的评价,而好评最集中的是厨艺。
“我比较擅长煲汤吧,还有一些炒菜、蒸菜,根据人家客户的需要。”在现在这个季节,新藕上市,最适合吃莲藕排骨汤。这种在北方菜系比较少见的羹汤类,常常出现在唐翠华服务的家庭餐桌上。此外,她的拿手菜咸烧白,更是经常被要求订制。“咸烧白就是梅菜扣肉。嗯……做这个比较费时间,一般在人家里没法完成。我都是回到住处做一些,然后再带给他们吃。反正,都喜欢,这点我比较自信,哈哈。”
巴渝大嫂:很多家庭点名要四川阿姨
从四川山村到首都北京,一转眼,近十年,唐翠华说自己适应得还行。她早就习惯了北京干冷的冬季,甚至觉得比湿冷的四川舒服很多。她也早就改掉每餐必放辣椒、花椒的习惯,而是根据各家庭习惯,烹饪菜肴。因为在北京长期从事专业的家政工作,每年回家,她都能把家里打理得更加有序、整洁。
2020年春节,因为疫情,唐翠华没法回家团圆。她在北京继续家政服务,“大家都不能回家,留京过年,需要我,我也义不容辞。”疫情防控常态化,她特别注意防疫安全,办理小区出入登记,进入服务人家,都换上备好的工作服、拖鞋。而且,家政工作也多了一项新内容——居家消毒。
“老兵家政”的店长康富燕对唐翠华的工作赞赏有加:“唐阿姨是我们公司服务时间最长的一批员工,而且,每一个家庭都很喜欢她。”康富燕说,唐翠华和她的四川同乡,是公司最受欢迎的家政人员,很多家庭点名就要四川阿姨。
来自全国各地的阿姨,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有些地方的阿姨,打扮漂亮,爱清洁,不过性格有些强势。有些地方的阿姨,干活肯吃苦,但经常请假回家。有些地方的阿姨,做面食是一把好手,但不擅长炒菜。有些地方的阿姨,则完全不会处理面食。
“四川阿姨就很全面了。面食会做,炒菜也是一绝。干活细致,性格也好。”康富燕说,家政行业现在收入还不错,像唐翠华这样的钟点工,每个月可以收入七八千元,“市场上愿意做家政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做好的很少,阿姨的供求不平衡,好阿姨很缺乏。”
康富燕信任唐翠华,而且还让她帮忙介绍同乡姐妹,来北京做家政。康翠华也很满意现在的工作状态,近10年来,得到六七十个家庭的认可和包容,让她心存感激,“我觉得有一天年纪大,干不好了,就回老家。我想保持住我的好评。”
电力湘军:走在街头 经常看见自己“作品”
在电力行业里,来自湖南的电力技术人员,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口皆碑。
电力湘军的历史,最初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据介绍,当时有很多从人民军队复员的战士,进入了电力系统工作。抗美援朝之后,又有很多从战场上退役的战士,加入到电力工作中。这些战士中,有不少是湖南籍。随着时代的发展,继承着人民子弟兵优良作风的湖南籍电工,逐渐成长为中坚力量,一代一代传承,至今,湘军依然是电力系统中的明星团队。
王卫科就是电力湘军的一员。34岁的他,十五年前,从湖南岳阳来到北京。从完全不懂电力的“小白”,做到北京中北电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
“我原来是学计算机的,但是没有做码农,而是跟着老乡,到北京来做了电力。”王卫科的电力工作,是从锄地刨坑开始,因为不懂技术,他一开始只能做最基础的工作。好在,有老乡的帮忙,而且他保持着湖南人一贯的能吃苦、爱钻研的特点。
中北电力的董事长王长根是湖南人,公司里有接近一半的员工是湖南人,还有很多员工的亲属是湖南人,这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电力湘军。“公司的氛围很好,我能跟着老员工,学到不少。而且专业技术课程,只要通过考试、拿到证书,公司都给报销学费。”慢慢地,王卫科开始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接触的项目也越来越多。
北到怀柔慕田峪长城,南到大兴国际机场,都有王卫科参与的配电项目。“经常啊,走在北京的街头,会看到自己参与过的‘作品’。这条路的灯,是我们接的。那栋大楼的电,是我们配的。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电力湘军:来京十五年 有幸参与两次奥运
王卫科从事的配电工作,简单说,就是把国家电网上的电,引入到各类建筑的配电室。“就像是现在很多高层建筑,楼顶都有一个水箱,从水厂把水先引入水箱,再分配到千家万户。这跟我们做配电是一个原理。”
配电属于基础工作,所以王卫科去的每一个项目,主体结构基本完成,但是还没有落成,看到的是一个雏形。也有例外,北京奥运会前,他参与了数字北京大厦的配电工作。这座位于国家体育馆西侧的建筑,是奥运中心区首个竣工的项目,主要为奥运会提供通信、信息服务和信息安全保障等工作。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王卫科和同事,一直在数字北京大厦坚守,保证电力系统稳定、安全。“我们对自己的工程质量还是有把握的,但事关奥运会的信息保障,所以一刻也不能离岗。”
奥运会开幕式的绚烂烟火、鸟巢水立方比赛的炽热气氛,王卫科近在咫尺,却只能“远远”地感受。“还是很自豪,感觉就是在亲身参与。”
转眼之间,北京成为双奥之城,即将迎来冬奥会,走上管理岗位的王卫科,又经历了京张高铁电力改造工作。“从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到现在,而立之年,我个人的工作很渺小,但是能经历两届奥运会,非常幸运和自豪。”
唯一的遗憾,是王卫科的双亲都已经故去。“过年回家,有些冷清,但是我还是尽量回去,我要接替我爸的责任,比如祭祖。而且,如果我不回去,两个姐姐就没了娘家。”这种对故土的眷念,对家庭、亲情、乡情的重视,是电力湘军发展壮大的精神内核。在北京,建设首都,同样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家庭,而家这个概念,总能把我们中国人联系在一起。
(原标题:调查 | 巴渝大嫂、电力湘军……北京人身边的“劳务名牌”)
(记者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