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产出来的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充一次电可以在郑开大道上跑五个来回!”正在奇瑞河南智能制造基地焊接车间内进行质量抽查的王冉超说。在他身后,钢花四溅,机床轰鸣,数十台机器人“挥舞”着手臂。斜上方横梁处,一条印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字样的红色条幅格外醒目。
不知不觉间,王冉超已经在这里来回穿梭了11个年头。
王冉超是典型的“80后”,天生有股子韧劲儿。1981年河南出生的他,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安徽奇瑞汽车工作,主攻技术。由于个人能力突出,王冉超被公司挑选为业务骨干,肩负冲压车间和焊接车间两个车间的管理重任。
2006年底,郑开大道开通,围绕郑开大道两侧布局的郑开产业带成为奇瑞看好的一片投资热土。3年后,他们在紧邻郑开大道的杏花营打下建厂的第一根桩。
收到公司的号召后,王冉超想在家乡施展一番作为,义无反顾地回来了。当他第一次来到工地时,心里有点儿失落。旁边的郑开大道宽阔平坦,这里却是大片荒地,冷冷清清。他起早贪黑来到工地,看着厂房建设,恨不得黑天白日都不睡觉。经历数月如火如荼的建设,一家年产量30万台、营业额100亿元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开始在郑开这片沃土生根发芽。
“做汽车不像学生考试,满分750分,考到710分已经是凤毛麟角。对于我们而言,每个工序都得做到满分。”回想起2018年同深圳签订的一个订单,一直笑意盈盈的王冉超皱起眉头。他向来对基地生产出来的汽车有信心,经过精密测量后发现,那批汽车的后视镜比标准厚度多了整整1毫米。当时临近交付期,很多人觉得1毫米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时间紧迫无需返工。但王冉超深知,汽车是精密的机械艺术,容不得一点误差。上报公司后,他和30多名工程师连续奋战了36个小时。终于,这1毫米的问题得以解决,整批汽车的交付如期完成。
此后,从这座现代化制造基地走出的汽车,再没有出现一次精准度上的失误,成功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奇瑞的引领下,60余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纷至沓来,释放出强烈的产业集聚效应。一个以奇瑞为龙头的郑开千亿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蓄势待发。
昔日的车间主任也成长为奇瑞河南的总经理助理。“当年我还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一转眼成中年大叔啦。”工作之余,王冉超不忘自我提升,去年考入天津大学,开始攻读工程博士学位。“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也绝不能拖后腿!”
焊接车间对面,一个集纳智能驾驶、智能物联、车联万物、AI等前瞻技术,着力打造新能源产品的研发中心大楼正在建设。看着大楼的拔地而起,王冉超回想起11年来基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一幕幕。“下个五年,我们的总产值要达到150亿!”王冉超的话里透着自信。
一个月前,王冉超亲眼看着工厂刚刚生产出来的汽车,沿着郑开大道驶向中欧班列(郑州)始发站,送往万里之遥的乌兹别克斯坦。随着那批汽车离王冉超越来越远,郑开产业带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离他越来越近。(记者 刘晓帆 视频 李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