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在全球商品衍生品领域持续保持龙头地位

国际期货业协会(FIA)汇总的全球85家交易所成交数据显示,中国内地衍生品市场在商品领域已经通过不断丰富产品和优化相关合约制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全球商品衍生品领域持续保持龙头地位。而金融衍生品也在产品上市和成交规模上不断进行扩张。随着内地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产品不断丰富,市场投资者结构不断完善,发展前景广阔,未来衍生品市场成交结构有望平衡转变。

[3][全球金融和商品衍生品成交打破“二八”格局]

从产品类别来看,2021年全球金融和商品衍生品成交在逐渐打破“二八”格局,金融衍生品成交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占比从2020年的80%上升至83.0%,商品衍生品占比17.0%;金融衍生品中股指和个股成交分别为281.22亿手和137.37亿手,增幅分别高达50.9%和38.1%,占全球总成交的44.9%和21.9%。

从近4年的成交增长规模及增速来看,金融衍生品均保持双位数以上,按照4年平均的年增长规模测算,金融衍生品年增长量为69.35亿手,而商品衍生品年增长量为11.34亿手;按照4年平均的年增长率测算,金融衍生品年增长率高达28.6%,商品衍生品年增长率为18.7%。

在2021年157.69亿手的增量中,金融衍生品增加147.74亿手,而印度和巴西成为157.69亿手增量的最直接贡献者,占比高达72.5%。印度和巴西的金融产品成交增长是2021年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巴西和印度的增长主要受到其股指产品成交激增的推动。

在所有商品衍生品排名中,中国内地上市品种在20强中占17席。上期所的螺纹钢、莫斯科布伦特原油、郑商所PTA、甲醇期货以及大商所的豆粕期货位列前五。增量最大的5个品种分别为上期所的纸浆期货、郑商所的纯碱与硅铁期货、大商所的聚氯乙烯期货、上期所的热轧卷板期货,增幅分别高达247.0%、204.5%、203.9%、203.3%和168.0%,增量分别为0.85亿手、1.40亿手、0.64亿手、1.19亿手和1.38亿手。

2021年新兴市场的高速增长成为推动全球衍生品成交创历史新高的关键驱动。印度、巴西市场持续赶超CME集团,核心动力在于其金融产品,特别是股指产品;而中国内地市场的增长主要是受到商品期货成交增加的推动。

综合而言,内地衍生品成交结构与国际市场的格局截然不同,商品衍生品占据了成交量的98%以上份额,金融衍生品占据总成交量的不足2%。与全球衍生品和美国成熟市场以及高速增长的巴西、印度市场成交结构相比,国内金融衍生品增长空间广阔。

从产品丰富程度而言,美国、巴西和印度在股指、外汇、利率上均有自身相关的上市产品,品种丰富,且总体成交量较大,而目前国内金融衍生品上市的品种只有股指(沪深300股指期货、中证500股指期货、上证50股指期货以及2019年年底上市的沪深300股指期权)和国债(2年期、5年期、10年期)两类衍生品,且品种数量有限,仅有8个产品,单一股票和外汇衍生品依然存在空白。与之相比,印度、巴西和美国均上市了股指、利率、外汇和单一股票四类金融衍生品且上市品种数量是国内的数倍,其中巴西上市了49个,印度6家交易所上市了54个,美国28家交易所上市了373个(如果将近两年未有成交的品种计入数量可达432个),内地金融衍生品领域可上市品种及工具拓展空间广阔。另外,内地金融衍生品上市时间短,总体成交量同美国、巴西、印度相比依然较小,最活跃的沪深300股指期权与期货在全球股指衍生品成交排名仅位列第60和第61位,总量分别为3024万手和2968万手,尽管沪深300股指期权年比增幅高达80.6%。中证500股指期货、上证50股指期货分别以2272万手和1434万手的成交位列第72和第82。同样国内的10年期、5年期、2年期国债期货在全球利率衍生品排名中分别以1638万手、581万手和260万手的成交位列第37、第50和第59。

综合来看,内地衍生品市场在商品领域已经通过不断丰富产品和优化相关合约制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全球商品衍生品领域持续保持龙头地位。而金融衍生品也在产品上市和成交规模上不断进行扩张,但是由于品种上市数量有限及上市时间短、尚未对境外投资者开放等相关因素的制约,金融衍生品目前在国际市场影响力有限。相信随着内地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产品不断丰富,市场投资者结构不断完善,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市场成交结构有望平衡转变。(作者单位:大连商品交易所)(图表详见PDF)

推荐内容